既然諸葛亮能力這麼強大,為何不聽劉備的意見取而代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既然諸葛亮能力這麼強大,為何不聽劉備的意見取而代之?

在三國演義裡,劉備死後,諸葛亮就掌管了蜀國的軍政大權。很多讀者會疑問,為什麼諸葛亮不取劉而代之呢?畢竟那個時候很流行臣子取君主而代之的。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飽學儒家詩書,精通奇門遁甲、周易八卦,常自比管仲、樂毅。諸葛亮確實具備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本事。既然諸葛亮能力這麼強大,為何不取代阿斗自立呢?在劉備臨死前曾叮囑諸葛亮,表示如果劉禪值得輔佐,那就盡量幫助他管好國家;如果不值得輔助,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了蜀漢說一不二的關鍵人物,國君劉禪也尊其為相父,朝中的大小事情幾乎全都是諸葛亮說了算。但是諸葛亮一直兢兢業業地勤於政務,一輩子對劉禪都忠心耿耿,為了光復漢室,六出祁山去攻打曹操,直到最後病死五丈原。

關於諸葛亮不取代劉禪的原因,有人認為劉備死後,其實還有一些人能夠和諸葛亮抗衡。首先是李嚴,他和諸葛亮一樣都是輔政大臣,地位可能比諸葛亮稍低一點,但李嚴是蜀地的名士,在本地百姓的名望很高。諸葛亮一旦敢反叛,以李嚴的號召力,絕對能拉起一批人來反抗諸葛亮。另外就是趙雲,趙雲一生對劉備忠心耿耿,劉備也很器重他,封為五虎上將之一。如果諸葛亮表現為忠於蜀國,趙雲會全力擁護他;相反,如果諸葛亮要自立為王,趙雲就可能第一個站出來要了他的性命了。作者覺得這些假設是錯誤的,是完全不瞭解諸葛亮的真正意圖。

一個人的一生行為,都會遵從他自己的內心信仰。比如,曹操的座右銘是「寧教我負天下人,絕不教天下人負我」,所以曹操一生都在奉行這個行為準則,思想比較自私,在獲得權利之後,就老想著怎樣將權力牢牢抓在手上。再看諸葛亮,一直自比管仲、樂毅,這兩個人都是名臣,輔佐他們的皇帝成就霸業。所以,諸葛亮內心一直都是想著怎樣輔佐劉備,光復漢室江山的!

從諸葛亮的日常所做的事情,也可以看出他沒有私心。劉備死後,諸葛亮寫了篇千古名作,叫出師表。他是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要求自己。諸葛亮對於蜀國的軍政事務,無論大小,大到軍功的獎賞,小到一縷布帛的分配全都由他來決定。還要親自跟進情況。這麼勤奮地工作,哪有私心去考慮自己的利益呢?作者認為,凡事親力親為也是諸葛亮的最大弱點。他忙得沒有時間考慮更重要的東西,比如培養優秀的團隊問題,諸葛亮基本上都在用劉備建造的團隊,當大將們用完之後,只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了。

另外,諸葛亮沒有為自己的後人放在權力的頂端位置,沒有為奪權戰安排。大家看看曹操,權力頂峰的時候,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明顯就是為了稱帝打基礎。還有司馬懿,在權力頂峰的時候,也是安排兩個兒子執掌軍政大權,對其它有威脅的大臣盡力打擊。這些明顯的奪權準備,可以說諸葛亮都沒有做。因此,諸葛亮是沒有想過要取代劉禪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