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為何寧死也要反對曹操稱魏公?原因是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荀彧為何寧死也要反對曹操稱魏公?原因是什麼

大家好,這裡是三國網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從東漢的「爵制」,看曹操稱「魏公」時,荀彧為何寧死也要反對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漢獻帝劉協冊封已經位極人臣的曹操為魏公。

在此前一年,董昭等人就打算推舉曹操為魏公,但此舉卻遭到了曹操心腹智囊荀彧的堅決反對。曹操對荀彧非常不滿,而不久荀彧也因此去世。

關於荀彧之死,歷史上有兩種看法,一是「以憂薨」(《三國誌·荀彧傳》),即憂鬱而死;二是服毒自盡,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領會曹操之意,因此服毒自盡。(《後漢書·荀彧傳》:「操饋之食,發視,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不管怎麼說,荀彧之死,直接原因就是他反對曹操稱魏公。

那麼,荀彧為何寧死也要反對曹操稱魏公呢?此事,還要從古代的「爵制」說起。

一、爵制從西周到東漢的演變

我國最早的爵制,是西周時期建立起來的。周朝分封諸侯,形成了大量的諸侯國,而這些國君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因此也被叫做「五等爵」制。

其中,諸侯國國君的位子是要由他們的嫡長子來繼承的,而其餘的庶子則要一律再分封出去,由此形成了卿大夫、士等貴族階層。

因為貴族最早是由周天子封的,所以周朝的貴族階層只有三類人:周天子的姬姓親屬,古代帝王之後,功臣之後,如姜子牙等。

久而久之,這種制度就會造成了一個大問題,即階層的固化,貴族之後恆是貴族,而平民沒有上升的通道。

為解決這個問題,秦國商鞅變法時,商鞅以軍功大小,又設定了二十個爵位級別,每一級都有相應的待遇。如此一來,他就打破了原來依靠血緣獲取爵位的傳統,使得下層的貧民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走上人生的上升通道,成為貴族。

因為這種激勵機制,秦國後來人才濟濟,最終用完成了統一。

西漢建立後,沿用「二十等爵」,並將其分為了三個等級,最高的為第二十級「徹侯」(後改為了「列侯」),第十九級是「關內侯」,第十級到第十八級成為「卿」,而九級以下稱為「五大夫」,每一個等級都會賜予相應的田宅。

東漢時期,列侯又被分為了三類:縣侯、鄉侯、亭侯。縣侯待遇最優,如諸葛亮是武鄉侯,「武鄉」是琅琊郡的武鄉縣,所以其為縣侯;而關羽是漢壽亭侯,屬於列侯中最低的一類,但因為是漢獻帝劉協封的,所以也很有含金量。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漢朝封功臣,是「大者王,小者侯也」(《漢書·諸侯王表》),也就是說,劉姓皇室可以被封為諸侯王,而功臣則可以被封為列侯,沒有西周時期的「公」這種爵位。

在西漢末年,王莽輔政時期,出現了例外。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為新都侯,這仍然是按照其「臣子」的身份而被封為的列侯。

但就在公元1年,王莽卻得到了一個「安漢公」的爵位,這是「公爵」首次在漢朝出現,「以莽為太傅,干四輔之事,號曰安漢公。」(《資治通鑒》)

王莽被封為「公」,確實看起來非常復古,算是「復活」了周朝時期的「五等爵制」。此外,他還擁有自己的封地和人口,與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國君一模一樣。王莽此舉,等於是突破了漢朝設立的「大者王,小者侯」的規矩。

王莽篡漢後,又徹底恢復了周朝的「五等爵制」,他規定「諸侯王之號皆稱公……漢諸侯王三十二人皆降為公。」(《資治通鑒》)

他之所以這麼做,無非是想在國內搞一次徹底的洗牌,削弱劉姓皇室的力量,鞏固自己的統治。

但是,東漢建立後,公爵僅僅存在了幾十年就又被廢除了。此後,東漢繼續沿用王、侯二等爵制,公爵再未出現,直到曹操時期。

二、曹操被封為魏公的現實意義

建安十八年(公元212年),曹操已經位極人臣,《三國誌·武帝紀》記載:「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是漢朝皇帝給予臣子的最高待遇,即入朝時,不用低著頭小碎步前進,跪拜時不被稱呼名字而稱官職,另外,還可以帶著自己的劍上殿。

整個漢朝400年,僅有蕭何、梁冀等人享受過這種待遇(《後漢書》:「冀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贊不明。」)。這其中,蕭何是因為劉邦特別恩寵。而梁冀則是因為權勢熏天,皇帝不敢不給。

所以說,這個時候的曹操,分明是「如梁冀故事」,而不是「如蕭何故事」。

除了任大漢丞相,獨攬朝政之外,曹操在爵位上也已經是武平侯,屬於列侯中最高的縣侯,當時轄四個縣、三萬戶。

按照漢朝祖制,曹操無論是在官位上,還是在爵位上,都不能再升了。

所以,要讓曹家實現篡漢的戰略目標,曹操就要突破這個限制,讓已經被廢止的「五等爵制」再次復活。

在西周時期,「公」可不光是僅次於天子的爵位,而且可以有自己的封國,有自己的禮樂制度,有自己的一套文臣武將班底。

曹操稱魏公以後,其封國下轄十個郡共計104個縣,72萬戶,如按照每戶4口人計算,人口接近300萬。而按照《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中的統計,魏國在公元260年時的人口也才443萬,而吳國大約是250多萬,蜀國才100萬左右。

由此可見,曹操給自己加了一個「魏公」的封號,不僅僅是叫著好聽,他以合乎古制的方式,名正言順的有了自己的獨立王國,而且還有了自己的官吏、人民,完全可以像戰國時期秦國取代周朝一樣,隨時取而代之。

建安十九年,曹操又有了更高待遇,「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三國誌·武帝紀》)其中,「金璽、赤紱、遠遊冠」皆是漢代諸侯王所能享用之物。漢獻帝劉協還下旨直接明確了曹操的地位在諸侯王之上。

而上幾位「位在諸侯王上」的漢朝人物又是誰呢?一是董卓,其入長安時,「拜卓為太師,位在諸侯王上」(《後漢書·董卓列傳》),再上一個是王莽,「元始四年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漢書·王莽傳》)

董卓、王莽都是被釘在漢朝恥辱柱上的亂臣賊子,曹操竟然還要複製他們的故事,其用心不是昭然若揭嗎?

曹操獲封魏公,還有一個出格的待遇——「加九錫」。「錫」同「賜」,是漢代皇帝賜給臣子的九種最高賞賜。這九種賞賜包括:車馬,衣服,虎賁,樂器,納陛(登殿時特鑿的陛級),朱戶(朱紅色的大門),弓矢,斧鉞,秬鬯(以黑黍和郁金釀造的酒)。

雖然這些東西看起來平淡無奇,但卻都是皇帝御用之物,其形式上的意義遠大於使用價值。

而歷史上第一個接受皇帝「九錫」的人,正是篡漢的王莽。曹操此舉,當然也是違反了漢朝的「祖宗家法」。

三、荀彧為何寧死也要反對曹操稱「魏公」?

其實,說完了曹操被封為魏公的現實意義,這個問題就已經解答了一大半了。

曹家篡漢,實際上是執行了一個「三步」走戰略:

1、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封為魏公,建立魏國,定都河北鄴城,「位在諸侯王上」,「加九錫」。2、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又進封為魏王,衣服車馬同與天子級別。

3、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繼任魏王,同年,接受漢獻帝劉協禪讓,以魏代漢,接受兩漢四百多年的統治。

可以說,曹操被封為魏公,是曹魏代漢最為關鍵的一環,因此,已經看出其野心的荀彧,才會拚死抵制,最後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有人會問,難道荀彧早沒發現曹操有此野心嗎?為何等到最後木已成舟,才出面反對呢?

荀彧與曹魏陣營中許多謀士參謀不同,他是懷有匡扶漢室的雄心的。《後漢書·荀彧傳》說:「見漢室崩亂,每懷匡佐之義」。

但是,荀彧出山之際,朝政被董卓、李傕等權臣先後把持,如果迂腐的到漢廷去盡忠,那才是助紂為虐。

在亂世中,唯有依托一位能成大事的軍閥,助他剿滅割據各方的力量,才能達到「曲線救國」的目的。

所以,荀彧最終離開袁紹,選擇了能夠成就大事的曹操,併力勸其迎奉漢獻帝劉協。雖然最終效果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客觀上講,這種策略讓漢獻帝劉協結束了顛沛流離之苦,生命安全得到了保全,這也是荀彧之於漢帝的一件功德,也客觀上延續了漢朝的國祚。

就像曹操說的,「向使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讓縣自鳴本志令》)

但是,作為一位智囊、高參,荀彧肯定無法左右曹操的思想,更無法左右曹魏政權的走向。

荀彧與曹操在立場上的根本對立,也決定了荀彧必死無疑。當董昭等人勸曹操進魏公、加九錫之時,荀彧提出了反對意見,曹操於是「心不能平」。而接下來,就是荀彧的死期。

所以,《後漢書》的作者范曄,這樣評價荀彧說:「蓋取其歸正而已, 亦殺身以成仁之義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