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提到曹操手下的智囊團,那麼荀彧就必須要說一說了。他跟隨曹操二十餘年,一直被認為是曹操的首席謀士參謀,就連曹操極其信任的郭嘉也都是他推薦來的。在曹操看來,荀彧有著「王佐」級別的謀略智慧,對他的到來也是非常興奮。那麼,荀彧到底有著什麼樣過人的謀略,能夠得到這樣的賞識呢?
三國時期,在曹操的陣營中起支撐作用的就是曹操手下的謀士參謀,沒有人才,一個集團便不會有未來。曹操手下謀士參謀眾多,知名的就有十幾個,如:荀彧、郭嘉、程昱等,不知名的數不勝數,這些人組成了曹操的智囊團,為曹操出謀劃策,可以說曹魏集團能有那樣的功業,與智囊團是分不開的。
在這個智囊團中,荀彧可以說是曹操的首席(第一)謀臣,追隨曹操二十多年,為魏集團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但最後結局很悲劇。
現在,書房菌給大家介紹一下荀彧。荀彧字文若,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生於公元162年,卒於公元212年,終年50歲。東漢末期,荀氏是豪門大姓,名門望族,其祖輩也都是做官的。史書中說:「祖父淑,字季和,郎陵令。彧父緄,濟南相。叔父爽,司空。」
三國時代的智謀人物,除了諸葛亮,似乎對荀彧的歷史評價最高。在荀彧少年時代,荀彧就顯示出了其經天緯地之才,「彧年少時,南陽何顒異之,曰:『王佐才也』」。意思就是說荀彧具有可以輔佐英主成就帝王霸業的才能。永嘉元年,荀彧被舉薦為孝廉,出任守宮令。
荀彧慧眼識曹操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使得東漢政權名存實亡,中平六年八月,董卓入主京師,社會矛盾變得更加尖銳。各路諸侯推舉元袁紹為盟主,統帥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其實,各路諸侯表面上都是為討伐董卓,實際上都是打著「奉旨討賊」的旗號藉機擴充自己的勢力,為自身謀取利益。一大批的士吏也身不由己地捲入此次政治鬥爭,剛出仕的荀彧便邁出了他人生很重要的一步。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董卓入京後,荀彧認為「卓暴虐已甚,必以亂終,無能為也」,於是就用「求出輔吏」為借口,巧妙地離開了董卓陣營。在荀彧眼裡,董卓只是一個殘暴不仁的集團首領,絕對不是雄才大略的英主。
後來,荀彧逃難到冀州,當時冀州已經歸屬「四世三公」的袁紹,袁紹的聲威在當時可以說是四海之內無人能及,「豪傑皆附紹,皆思為之報,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當時,荀彧的兄弟荀諶、同鄉郭圖等人都已經成為袁紹帳下謀士參謀,袁紹以上賓之禮對待荀彧,希望荀彧能留在自己帳下,為自己出謀劃策。荀彧卻見袁紹「終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荀彧離袁紹而投曹操。
曹操知道荀彧來投靠自己,非常高興,說「吾之子房也」。任荀彧為司馬,荀彧當時二十九歲。荀彧到了曹操集團,如魚得水,盡情發揮自己的才幹。事實證明,荀彧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
荀彧到了曹營,一直是曹操的留守「大將軍」,穩固著曹操的大後方,使得曹操沒有後顧之憂。期間充分展示了自身的軍事謀略,長遠的眼光。
七條奇計
第一條,深固根本。初平三年,曹操出任兗州牧,興平元年,曹操東征陶謙,荀彧留守大本營兗州。張邈,陳宮趁機發動叛亂,呂布率軍準備攻打兗州。此時,荀彧兵微將寡,處變不驚。他先安撫其中兩座城池,並且迅速出擊出擊殺死了勾結叛軍的官吏,又智退郭貢大軍,保住了曹操的大本營,並且勸諫曹操先保有兗州,深固根本,避免呂布等再次偷襲,建議曹操先平呂布,再圖徐州,並且在征戰中盡量減少殺戮。曹操聽取了荀彧的建議,大敗呂布,鞏固了自己的後方。
第二條,奉迎天子。公元196年,漢獻帝劉協討回洛陽,對於是否奉迎漢獻帝劉協,曹操手下爭論不休,始終沒有統一意見,此時荀彧建議曹操說:「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一番精闢的言論,讓曹操採納了荀彧的意見。曹操最後奉迎天子,將天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當時袁紹等人都認為漢室氣數已盡,都有稱帝之心,袁術便是最早稱帝者。毛玠便建議曹操「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同時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其實因為是建議曹操佳節天子的名鉗制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正式形成。
第三條,安撫主公。曹操奉迎漢獻帝劉協後,袁紹不服,當時袁紹的實力天下第一,然而曹操北有袁紹,南有袁術,東有呂布,西有張秀等強敵未平,袁紹根本沒把曹操放在眼裡。「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曹操看了非常生氣,想要出兵討伐袁紹。當時曹操手下眾將士還以為曹操因為敗給張繡生氣,只有荀彧看出了曹操的心思。荀彧勸曹操忍讓,又把袁紹和曹操進行對比:「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寡,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原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這就是著名的「四勝說」。一番言論是的曹操的怒氣被撫平,也大大增強了曹操面對袁紹必勝的信心。
第四條,謀定官渡。公元200年,曹操袁紹官渡決戰,兩軍相持半年,曹軍缺糧,曹操喪失信心,打算退兵。此時,荀彧寫信給曹操說:「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曹操聽從了荀彧的建議,繼續和袁紹對峙。後來採用投奔而來的許攸的建議,親自率兵奇襲烏巢,殺掉袁紹的押糧大將軍淳於瓊,焚燬袁紹糧草,最後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從此,曹操一躍成為當時最大的諸侯,實力大增。
第五條,一統北方。官渡之戰後,曹操想南下攻打劉表,荀彧說,「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曹操依舊聽從了荀彧的建議,重新屯兵黃河,隨著袁紹病死,袁紹軍團戰鬥力進一步被削弱,袁紹的幾個兒子也開始為爭奪權力內戰不休。曹操果斷出擊,率軍攻打袁紹之子袁譚、袁尚。這樣,袁紹勢力被消滅,僅剩殘餘,曹操一統北方,獲得了相對較安定的發展局面。
第六條,先謀定,後復典。曹操領冀州牧後,有人建議他恢復九州制度,擴大冀州地域,讓天下臣服。荀彧勸諫曹操說:「若是,則冀州當得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並之地,所奪者眾。前日公破袁尚,禽審配,海內震駭,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眾也;今使分屬冀州,將皆動心。且人多說關右諸將以閉關之計;今聞此,以為必以次見奪。一旦生變,雖有守善者,轉相脅為非,則袁尚得寬其死,而袁譚懷貳,劉表遂保江、漢之間,天下未易圖也。原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後修復舊京,南臨荊州,責貢之不入,則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議古制,此社稷長久之利也。」荀彧詳盡的分析了恢復九州制度的利和弊,也讓曹操本來猶豫不決的內心有了答案。於是曹操將此事擱置,繼續追剿袁氏兄弟殘餘勢力,使其統治地區得到進一步鞏固。到建安十八年,曹操才恢復九州制度。
第七條,智取荊州。公元208年,曹操已經平定烏桓,滅了袁尚、高幹。從此再無後顧之憂,決定舉大兵南下,討伐劉表,曹操又一次向荀彧徵詢討伐的策略,荀彧說:「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意思就是虛張聲勢,給劉表製造錯覺,再出其不意,讓劉表沒有還手之機。曹操採用荀彧的建議,果然輕而易舉拿下荊州。
以上七條奇計充分顯示出荀彧軍事謀略,戰略眼光,說明荀彧是一個堅定沉著,智勇雙全的謀士參謀,思考問題表現出全局性、深刻性、預見性。他投靠曹操並不是為了偷生苟安,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這也是荀彧人格的寶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