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對劉璋翻臉,是在劉璋殺掉張松的時候。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曹操在建安十七年十月,大舉南下,集中在長江北岸的濡須口(安徽無為縣之東,濡須水進入長江之處),聲勢浩大,有消滅孫權之意。孫權派人送信給劉備,請劉備幫助他。
劉備告訴劉璋,準備離開四川,親自前往華中,策應孫權,或是與孫權夾擊曹操的大軍,請劉璋給予大力支持。劉備並且向劉璋說明理由:孫權不能不救,倘若曹操把孫權消滅了,那他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隨時以全力侵犯益州。到了那個時候,益州就很難擋得住曹操。所以,必須現在趕緊去救孫權。至於張魯,劉備認為此人並無大志,只想保持漢中郡的地盤,沒有併吞益州的野心與膽量。
劉備同時報告劉璋:關羽在荊州,也需要他去救。曹操的大將樂進,正與關羽在襄陽西北的青泥河對峙。樂進倘若得勝,就會轉軍西向,來打益州。這個威脅,比張魯的威脅嚴重得多。
劉璋的反應很冷淡。劉備也不過是請借一萬名兵士與戰具軍糧,劉璋卻只肯撥付四千名兵士,與四千人所需要的戰具軍糧。劉備不能嫌少,也不能說走不走。於是,全軍做出一副即將開拔的樣子。劉備是真想走,還是並不想走,而僅僅作一個姿態呢?我們看不清楚。當時張松也看不清楚。張松寫了一封信給劉備,勸他不要走。
張松在信裡向劉備說:「現在,我們想辦的大事快要成功。您為什麼要丟下了這裡而走呢?」
不幸,這一封信被張松的哥哥張肅看見了。張肅一則是極忠心於劉璋,二則是在主張上一向親曹,就不顧真兄弟之情,向劉璋告了密。
劉璋立刻就下令,把張松抓來殺掉。這一殺,闖下大禍。劉備因張松之被殺而知道自己對益州的企圖已經暴露,沒有可能再與劉璋和平共處。劉備很明白,即使撤軍離開益州,劉璋也不會讓他與他的部隊好好地走。於是,二劉之間的戰事成為無可避免。
倘若劉璋不殺張松,劉備也許會帶他的兵回荊州。我這個「也許」,是建築在劉備過去的仁義作風上,他一生注重仁義。
「寧人負我,我不負人」;對劉表與劉琮他均未下過辣手。誠然,諸葛亮《隆中對》之中的,兼取荊益二州的政略,他曾經接受過;誠然,他這一次應劉璋之邀而進入益州,我們不能說他沒有於適當時機奪取益州之意。然而,他內心中的利與義的衝突是一直存在著的。否則,他何以不在劉表生前奪取荊州,又不在劉表死後,劉琮降曹之時,對劉琮作致命的一擊(他的將士,人數雖少,卻遠非劉琮的部下所能抗拒)?
張松確是誤了大事。張松不應該寫那麼一封不必要的信(有話,尤其是像這樣重要的話,應該走到葭萌去當面向劉備講,怎麼可以寫信?寫了信則一定是委託他人代送,那末,雖不必哥哥張肅發現,也可能被代送此信的人出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