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和劉邦對人態度完全不同 劉邦能成功劉備為何失敗了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和劉邦對人態度完全不同 劉邦能成功劉備為何失敗了

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劉備和劉邦,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漢高祖劉邦殺戮功臣,成就帝業,昭烈帝劉備仁厚待人,為何反而功敗垂成?」這確實令很多初讀歷史的人大惑不解。

然而,劉邦登基後,陸續剷除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燕王臧荼等異姓諸侯王,是加強大一統皇權的必須。

對劉邦來說,這些諸侯王,除了韓信算是開了分公司的「自家員工」,而且也並非是幾十年交情的豐沛老兄弟,其餘異姓諸侯王都是「合夥人」。

雖然韓信、彭越的下場確實很慘,滅三族、具五刑,但也是緣於漢法承襲秦法的酷烈,並不代表劉邦在「殘害忠良」,或者說「殺戮功臣」

絕大多數的開漢功臣,劉邦的豐沛老兄弟們,過得不要太滋潤,他們這些漢初封侯,是有獨立封地的諸侯,本質上就是一個個封地較小的諸侯王,而非後世各朝大臣的空頭爵位可比。

漢初功臣既可以將封地代代傳襲子孫,又可以入朝為將相,執掌軍政大權,即使是藩王待遇優厚如明朝,朱元璋那些子子孫孫,其實也未必及得上他們,而唐、宋那些空有爵位的皇族親王郡王,更遠不能與之相比。

不妨看看,這些開漢功臣又是如何回報劉邦的呢?

劉邦死後,呂後專權,大封自己親族為王,殘害劉邦子孫,把「非劉不王的」白馬之盟當廢紙的時候,他們安享富貴,和光同塵。

漢惠帝劉盈剛想有所作為,就被曹參這個丞相兼功臣領袖,毫不客氣地頂回去,抽了自己兒子一頓,教訓他「蕭規曹隨」,也讓皇帝直接被狠狠打臉,從此熄滅了和母后爭權之念,沉溺酒色英年早逝。

等呂後一死,周勃、陳平、灌嬰們為首的功臣集團,倒是打著「輔漢安劉」的旗號,剷除了呂氏集團之後,只因為擔心有呂後血脈的小皇帝劉弘長大親政後,會對他們報復,功臣們毫不客氣地宣佈劉弘和和惠帝一系皇子(梁王劉太、淮陽王劉武、恆山王劉朝),連同早死的前少帝劉恭、前恆山王劉不疑,漢惠帝的六個親生兒子,劉邦的六個嫡系子孫,統統為「足下非劉氏,不當立」,全都是抱養的野種!

劉邦、呂後、劉盈都死了,自然是死無對證,由得這些掌管了國家中樞大權的人信口胡說。然後呢,大家手上一同沾血,就這麼將開國皇帝的嫡系子孫斬盡殺絕了。因為在那之後,劉邦的庶子、代王劉恆被功臣集團推舉為漢文帝,並坐穩了江山,之後的漢朝皇帝皆出自他一脈。因此一眾功臣即使公然弒君並殺皇子之舉,亦可為「安漢功臣」名垂青史,何其諷刺!

而劉邦剷除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燕王臧荼等人,女婿趙王張敖也被降封為侯,卻偏偏放過了長沙王吳芮,除了吳芮的封地偏僻卑濕,兵微將寡,不構成威脅外,另一關鍵原因,就在於劉邦的皇帝之位,並非從秦始皇、秦二世那裡承襲、受禪而來,而是當時麾下的七個諸侯王(合夥人)共同推舉:

【諸侯上疏曰:「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時,秦為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中,於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萬民,功盛德厚。又加惠於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號比擬,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漢王曰:「寡人聞帝者賢者有也,虛言亡實之名,非所取也。今諸侯王皆推高寡人,將何以處之哉?」諸侯王皆曰:「大王起於細微,滅亂秦,威動海內。又以辟陋之地,自漢中行威德,誅不義,立有功,平定海內,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地。大王德施四海,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實宜,願大王以幸天下。」漢王曰:「諸侯王幸以為便於天下之民,則可矣。」於是諸侯王及太尉長安侯臣綰等三百人,與博士稷嗣君叔孫通謹擇良日二月甲午,上尊號。漢王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陽。】——《漢書·高帝紀》

漢王劉邦,形式上是在其他各諸侯王「幸以為便於天下之民」(為天下百姓謀福利)的共同推舉下,登基為帝的。——所以在劉邦自己的有生之年,當然不可能將這些合夥人全部剷除,一個不剩,否則帝位合法性何存?這是很明智的政治考量。

同理,漢文帝劉恆作為庶子,是在那些「安漢功臣」指鹿為馬,將嫡支劉盈一系宣佈為「非劉氏子」的野種斬盡殺絕後,在周勃、陳平、灌嬰們的推舉下,登基為帝的。所以他這一系的皇帝,也只好捏著鼻子承認了功臣集團公然弒君殺皇子的合法性,而絕不可能給那幾個可憐的小孩子去平反正名。

還有漢宣帝劉詢,在霍光死後,給「故劍情深」的髮妻許皇后報仇,族滅霍氏,並廢殺霍皇后,但卻沒有否定霍光這個嚴重侵犯皇權的權臣,依舊將其繪圖麒麟閣,列為功臣之首,同時對沒有血緣關係、又是霍光外孫女的上官皇太后也禮敬終身,待遇優厚,同樣也是出於政治考量:

因為漢宣帝的皇位,從官方文書角度,是由霍光和上官太后做主,以武帝曾孫的身份入繼漢昭帝嗣,再以昭帝繼子的身份成為皇帝,而並非因為他是故太子劉據之孫,就能理所當然地繼承皇位。

【秋七月,光奏議曰:「禮,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毋嗣,擇支子孫賢者為嗣。孝武皇帝曾孫病已,有詔掖庭養視,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後,奉承祖宗,子萬姓。」(上官皇太后)奏可。】【有司奏請;「《禮》『為人後者,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義也。陛下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制禮不逾閒。】

其實,正因為有劉邦剷除韓信、彭越、韓王信、英布、臧荼這些「異姓諸侯王」、或者說合夥人的前車之鑒,

所以,當漢中之戰劉備斬殺夏侯淵,襄樊之戰關羽俘虜於禁、圍困曹仁,劉備勢力達到頂峰之際,孫權才會毫不猶豫地出手,襲殺關羽,連同之後的猇亭之戰,徹底斷絕了劉備復興漢朝的夢想,——當年劉邦的「合夥人」是什麼下場,兩漢四百年無人不知,孫權豈能不知?

要知道,亂世諸侯的彼此關係,本身就是根據各自實力對比不斷變化的。一如彭越、張耳、英布、吳芮等人,一開始也是漢王劉邦的「盟友」,隨著實力對比的變化,就逐漸變成了他的臣屬。

赤壁之戰時,兵敗將寡的劉備,實際上只是孫權的附庸,一如他此前依附袁紹、劉表,而到奪取益州、湘水之盟後,劉備和孫權就正式變成了平起平坐的對等關係。

而到了劉備自封漢中王,按漢中、襄樊兩路大勝之後的鼎盛趨勢,還只是個「討虜將軍、會稽太守」,自封「車騎將軍、徐州牧」的孫權,被邊緣化淪為其臣屬,同樣是極有可能的。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個簡單道理,可不是只有幾百年後的趙匡胤才懂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