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周瑜率軍打敗曹操,取得了孫、劉聯軍生死存亡的決定性勝利。但劉備雖然消除了性命之憂,卻幾乎要被邊緣化,仍然需要仰仗他人鼻息過日子。劉備雖然有了江南四郡,但這些地方當時還屬於邊遠地區,生產力落後,根本就不能和中原地區的郡縣相比。不得已,劉備只好到東吳向孫權去借荊州江北之地。劉備這趟差事去的太值了,他不但讓孫權給了他一個荊州刺史的名號,還實實在在地得到了江北之地,以至於曹操聽說後,正在寫字的筆都掉到了地上。這樣一件高興事,劉備應該對東吳君臣感激才對,卻不知在孫權為他送別的宴會後,劉備卻對孫權說:「周瑜這個人文韜武略,是萬里挑一的精英,看他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恐怕不會長久地做他人的臣子。」孫權究竟有沒有向心裡去不得而知,又因為周瑜不多久就死了,這事情也就難以驗證。但有一條,就像孫權說的那樣,如果沒有周瑜,他孫權是當不上皇帝的。所以,劉備這句話,純粹是在挑撥人家的君臣關係。兩個關係正在蜜月期的政治盟友,劉備又得到了人家那麼大的好處,為什麼要離間人家君臣之間的關係呢?
周瑜差點兒壞了劉備好事
劉備借荊州,孫權是有過權衡的。赤壁之戰勝利後,曹操仍然佔有荊州江北土地,周瑜繼續進兵,歷時一年有餘,終於打敗曹仁,佔領江陵。這樣一來,周瑜就成了南郡太守,駐守江陵。劉備雖然名為荊州刺史,但屬於南郡的僅僅有一個公安縣。雖然有江南四郡,但那兒地廣人稀,生產力落後,如果沒有江北之地,也不過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土皇帝而已。因此他不惜冒險一試,去京口向孫權借江北土地。周瑜給孫權上疏說:「劉備是一個天下梟雄,又擁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熊虎之將,一定不會長期屈服,受人支配。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應當是把劉備遷移安置到吳郡,大興土木為他建造宮室,多送給他一些美女和珍奇玩物,使他安逸享受,再把關羽、張飛分開,把他們放到不同的地方,讓像我這樣的人指揮他們一塊兒作戰,大事就可以安定了。現在分割土地來資助他們,這三個人聚在一起,都在邊界地方,恐怕蛟龍得到了雲雨,最終就不是水池可以容納得了的。」呂范等人也勸孫權留下劉備,也就是把劉備軟禁在東吳。不過,東吳人的意見並不一致,魯肅提出了不同意見。魯肅認為,孫權雖然以神武聞名於世,但「曹操的威力仍然很重。東吳的力量剛剛進入荊州,恩德和信義並不為荊州人知道並認可,應該將土地借給劉備,讓他對荊州人進行安撫。這樣就會讓曹操多一個敵人,而我們就會多一個同盟,這才是上計。」孫權沒有採納周瑜的計策,而是聽從了魯肅的話,借給了劉備江北之地。
應該說,孫權沒有聽取周瑜的建議,是孫權的短視,對於這件事情,孫權是懊悔的。《三國誌‧呂蒙傳》當中有一句話,說魯肅勸孫權借地給劉備,是他的一個短處,充分證明在這件事情上孫權最終是否定魯肅的,人死了都不能忘懷。
周瑜是橫在面前的一座大山,劉備難以逾越
諸葛亮給劉備規劃的戰略是據有荊州,尋機奪取西川,形成天下三分,最後圖謀全國,這就是後人稱之為「隆中對」的大計。劉備借得了荊州,這讓他實現大計有了基礎,然而,要實現這一計劃,劉備還有一道難以逾越的大山,這就是周瑜。這時候曹操新敗,想要阻止劉備取川鞭長莫及,孫權這個人短視,魯肅其人雄心不足,誰能阻止劉備取川呢?唯有周瑜。阻止劉備取川,唯一的辦法就是先劉備一步奪取西川。於是周瑜回到都城見孫權說:「如今曹操新敗,更大的憂愁還在內部,沒有能力和將軍進行大規模的戰事。我乞求和奮威將軍(孫瑜)一道進軍蜀地,奪取蜀地後再兼併張魯。然後留下奮威將軍牢牢地守在那兒,以便和馬超相互聲援。我回來和將軍佔據襄陽進迫曹操,北方就有被攻克的希望了。」孫權同意了這個計劃,只可惜周瑜病死了,孫權也暫時終止了這一計劃。後來孫權還是提出了這一計劃,打算和劉備一道取蜀,劉備千方百計阻撓,孫權無可奈何,只得放棄。等到劉備入川,孫權知道中計,但劉備已有荊州之地,只能眼看著劉備奪取益州。假如周瑜在,即便是將荊州借給劉備,周瑜也會在這兒駐軍,那時候不是孫權的行動要受劉備限制,而是劉備的行動時時會受到周瑜的限制。
所以說,周瑜是劉備的勁敵,無論是政治上、軍事上還是戰略上,有周瑜在,劉備不可能成事。正因為如此,劉備才會挑撥東吳的君臣關係,一旦孫權產生疑心,擔心周瑜尾大不掉,限制周瑜的權力,劉備就會有機可乘。這就是劉備詆毀周瑜的根本目的。
劉備已經把孫權當做對手。
孫權借荊州給劉備,既是自己不自信的表現,也是對形勢不能有一個準確的判斷。赤壁之戰後,東吳兩路大軍齊攻江北,一路由周瑜進攻江陵,一路由孫權親帥大軍攻擊合肥,無論是哪一路,曹操都派不出軍隊支援,這究竟是為什麼?曹操派不出軍隊來了。尤其是戰船燒燬,曹操根本就沒有力量過江。劉備對這種形式的判斷卻非常準確,所以這段時間他既沒有北上攻擊曹操,也沒有西上奪取西川,而是悶頭發展荊州,奪取和鞏固江南四郡。實際上,從建安十五年到建安十八年,三家相互之間並沒有大動干戈,但真正沒有事的只有東吳。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曹操在關中平定了馬超、韓遂等軍閥叛亂。這段話意在說明,劉備知道,短時間內曹操不是他的主要敵人,荊州是三家必爭,一個上下一致的吳國才是他的現實之患。短時間內,劉備沒有能力對東吳有所作為,和人家撕破臉,道義上也說不過去,用這種說貼心話的方式挑撥離間,有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從而導致東吳人的「內亂」。如果一句話能削弱他人的力量,劉備又為什麼不為呢?假如不起作用,劉備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周瑜獨立的可能性成立不成立呢?可以肯定地說,不成立。孫策過江奪取江南之地,周瑜是帶著兵迎接孫策的,後來配合孫策作戰,功勞甚多,逐漸成為孫策向西發展的統兵大將。就是說,周瑜自己手裡有兵,具備了獨立發展的一切條件。但是,孫策死後,周瑜主動以臣子之禮擁戴孫權上位,可以說孫權能不能坐住東吳君主這把交椅,關鍵要看張昭和周瑜,而周瑜手裡用兵,某些方面說更為重要。在這個時候人家不自立,會等到孫權坐穩了君主之位再自立嗎?曹操曾經派蔣干試探拉攏過周瑜,人們對這件事存在沒有異議,分歧在於時間點,即赤壁之戰前還是後。不管怎麼說,曹操是知道周瑜這個人的才幹的。假如孫策死後周瑜要自立,曹操必定會給他一個不低於孫權的職位,畢竟江南有兩個諸侯要比一人說了算對他更有利。
劉備挑撥離間這句話《三國誌》沒記載,那麼它成立不成立呢?應該是成立的。《三國誌》不寫,是因為這是兩個人的話,周瑜又早死,此事根本就無法驗證。
通過這件事可以得出結論,孫權的戰略眼光不要說比不上曹操、劉備,假如說沒有周瑜,他究竟能不能立足江東還真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