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的實力很強,為什麼卻敗給了袁紹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公孫瓚的實力很強,為什麼卻敗給了袁紹呢?

公孫瓚是東漢末年豪傑,是亂世之中的一支重要割據勢力,但是他卻最終敗給了袁紹,那麼是什麼導致了他的失敗呢?

公孫瓚(?—199年),字伯珪,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涿郡劉太守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

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發展到互相攻打,公孫瓚靠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殺死了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分派刺史,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公孫瓚與袁紹相爭,初期佔據優勢,但在龍湊之戰後,公孫瓚銳氣頓減,採取自保的自私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被困於自己修建的高樓之中,引火自焚,勢力被袁紹吞併。死後,袁紹斬下他的首級,送到許都彰功。

在三國演義裡對公孫瓚的表述並不是很多,但是在實際的東漢末年中公孫瓚卻是一個實力極為強大的領導者,他所控制的地盤有多大呢?

我們來做一個具體的講述,目前我國河北,山東,江蘇,河南,遼寧地區在當初的東漢末年都是公孫瓚的屬地,可以說在中國東部地區,他已經佔據了完全的主導權。

要知道在東部地區所出的兵種是十分強橫的,戰力方面極為出色,擁有著強大的戰力以及為數眾多的兵源,以這樣的基礎來看完全能夠在東漢末年作出一番事業,為什麼他早早的就被袁紹所吞併呢?

之所以,在東漢末年公孫瓚在擁有強大實力的情況下被袁紹所吞併,一是由於袁紹本身兵多將廣,第二個原因在於公孫瓚不得人心,早期的公孫瓚是一個非常有志向的人,可以說連年征戰,親自帶兵打仗,無論在百姓的心中還是在士兵的心中都是一個很值得尊敬的人,雖然他出身於豪門,卻完全沒有豪門世家的那種養尊處優,那種驕橫跋扈,待人是非常誠懇的。

雖然公孫瓚本身在武藝方面相對一般,但是他的性格卻異常堅毅,也從來都不怕死,很多時候在戰場中廝殺都是沖在第一位,最初他甘願為太守充軍遠方,這個階段是他的起步階段,我們可以看到後期跟隨公孫瓚出力最多的人都是在這個階段中投靠他的人,而在獲得中國東部地區的絕大部分控制權之後,公孫瓚這個人開始逐漸地在心理上有了變化,什麼變化呢?感到迷茫,公孫瓚並沒有爭奪天下之心,也沒有任何政治理念,這就導致了他的無所適從。

這個時間段袁紹非常擔心公孫瓚會搶佔自己的地盤,但是公孫瓚卻根本沒有這樣的想法,他只是,日復一日中貪婪的壓搾著百姓的資產,可以說這個時候他的想法就是割地為王,不想再征戰下去。

公孫瓚的這種想法和他的手下第一能臣劉虞產生了想法方面的分離,要知道劉虞無論是在思想方面還是在謀劃方面都是非常出眾的,之所以公孫瓚能夠佔據中國東部地區的主控權,和劉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時的幽州牧劉虞為公孫瓚劃定了一個非常好的稱霸線路,如果按著這樣的爭霸線路來走的話,東漢末年可能就不是三國鼎立,而是四國爭雄了,要知道即使是在這個階段中公孫瓚所佔據的地盤也要比後期劉備所佔據的巴蜀更為強勢,出兵速度更快,兵源身體素質方面更強。

而公孫瓚偏偏就沒有這樣做,他想的是安安靜靜的過土財主的日子,越來越看不慣劉虞的所作所為,公孫瓚手下兵將不進取,身邊多是小人,雖然不乏良將,而真正有才學的很多衷心之士都已經紛紛在戰爭中失去,沒有足夠的將領,如何在對戰中獲勝?自然是不可能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