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姜維和魏延的事情,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姜維魏延魏延和姜維都是在蜀國效力,得到重用,立功顯名。結果都不好都死於非命。
一,魏延的輝煌時期是在劉備時期,姜維的輝煌時期是在諸葛亮北伐時期。
魏延與諸葛亮在一起的時間幾乎是貫穿蜀國的建立和上升時期。而姜維是諸葛亮北伐時才跟著諸葛亮為蜀國效力的。
因此,劉備的去世,標準著魏延軍事生命的轉折,從輝煌走向黯然。諸葛亮開始北伐,標誌著姜維的橫空出世。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時代選擇了後起之秀的姜維,對老一輩的魏延們秉了持保留態度。
魏延對"江山自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這句話的理解畢竟遲鈍。所以,到後來缺乏對諸葛亮政策的理解,造成了對蜀國整個大局的理解出現錯誤而死於非命,他自己有責任。不是諸葛亮和其他人刻意跟他過不去,魏延走了極端。而姜維的最後歸宿,是姜維本人要為國盡忠盡力的結果。因為後主都不要蜀國了,他還要,能有好的結果嗎?
二,魏延戰場能力是非常厲害的。
在諸葛亮時代,魏延屬於打下蜀國這個階段留下來的著名將領,而姜維是諸葛亮北伐時期最重要的將軍。魏延是老將,姜維是新秀。他們一起為諸葛亮的大業出了大力。也就是為蜀國的大業貢獻了力量,這是沒有人懷疑的。
魏延的最耀眼的節點有三個:
1,在荊州時期,魏延對劉備有恩,別人不管落難中的劉備,他打開荊州城大門,讓劉備進去。這讓劉備重新振作起來,繼續前進有了信心。劉備心裡感謝魏延不止。
2,魏延救了黃忠,這對後來劉備打贏漢中之戰至關重要。劉備與曹操,孫權三個人當中,他的兵少將寡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 ,劉備是大量需要能幹的將軍。魏延是劉表手下的大將,劉表死後才到了韓玄手下。又因為韓玄要殺黃忠,魏延才殺掉韓玄救出黃忠,出城投降關羽。劉備一來,再次見到魏延,就有大用之心。諸葛亮給劉備魏延潑了一盆冷水,才阻止了主公的頭腦發熱。諸葛亮也警告魏延要好好幹,別再跳槽了。以後,諸葛亮並沒有為難過魏延。而是把他盡量地用在應該用的地方。
3,我們知道,黃忠殺掉夏侯淵,標誌著曹操在漢中的徹底失敗。但是,曹操是不甘心輸給劉備的。所以,他還是部署了大量的軍隊在關中。防備劉備。漢中一打下來,誰來守又是個問題。
張飛說,大哥有成都了,二哥有荊州了,關中一定是老三我張飛的!
諸位大將認為,漢中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也應該是三將軍的地方。
但是,劉備馬上說:不行。
劉備在慶功宴上宣佈,魏延為漢中太守!
大家吃了一驚。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說得出這樣的話的人,一般就不是莽漢武夫了。漢中在魏延手中,安如泰山。
其實不難理解劉備的做法,他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出於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張飛好酒,漢中重地,張飛不是能力而是性格問題;二是黃忠在漢中之戰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不是魏延,韓玄一刀下去,黃忠就沒有了。現在黃忠立下不世大功,恩澤應該流向魏延。這叫不忘本;三是魏延確實能力不弱。能擔大事。
劉備當上皇帝,再封魏延為鎮北將軍,不久又封都亭侯。劉備對魏延非常照顧,所以,魏延的高光時刻是在劉備時期。
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
當然諸葛亮待魏延也是不錯的。但是在考慮繼往開來,培養後繼有人這個問題上,魏延認識不足,所以 他認為諸葛亮在抑制他,不給他建立大功的機會。所以,魏延一直對諸葛亮不滿意。諸葛亮鑒於蜀國將才不足,對魏延是有區別的對待的,諸葛亮北伐進駐紮漢中後,魏延的位置變動了,平級調動。魏延在諸葛亮手下的高光時刻是陽溪大戰,立下大功,諸葛亮馬上封他為南鄭侯。這個地位不小了。
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三,後來居上的姜維
姜伯約,天水冀縣人。蜀國建興六年,丞相諸葛亮軍北伐出祁山。天水太守聽到蜀軍到了隴上郡縣之後,諸縣都響應蜀軍,開門投誠,天水太守懷疑姜維等有二心,排斥他,他就連夜到了上邽。至城門口,城門已閉,不讓進。姜維等回到冀縣,冀縣也不准姜維進門。姜維沒有辦法,投降了諸葛亮。
馬謖敗於街亭。諸葛亮提拔姜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諸葛亮給張裔、蔣琬書信中說: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後遷中監軍、征西將軍。
諸葛亮非常器重姜維,時時細心培養。因為姜維能擔大事。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去世,姜維回成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進位為大司馬。
六年,遷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
十年,遷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平定漢山平康夷叛亂。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
十二年,假節,姜維再出西平,不克而還。
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
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
二十年,芒水之戰,司馬望、鄧艾傍渭堅圍,姜維數下挑戰,不果。景耀元年,回成都。拜大將軍。
三,如此看來,姜維次次帶兵出擊,幾乎都是顆粒無收。
姜維是有心北伐,無力回天,勞民傷兵,空耗國力,蜀國本來就弱,與魏國相差太遠了。姜維每次北伐,費禕總是給不足萬人。原因是蜀國已經經不起折騰了。
這樣說來,魏延限於局部認識不足,有諸葛亮在,出不了大問題。而姜維是全局認識不足,又沒有人來制約他,所以,虛耗了蜀國國力。姜維應該改變諸葛亮時代的北伐,發展蜀國的生產,積累力量,再圖進取。
從這個意義上講,魏延的脾氣是大了點,但是對蜀國的損害不大,姜維有能力,卻把蜀國帶向衰弱。
蜀國在諸葛亮的治理之下,有一個值得稱讚的主流就是貪官污吏少。魏延和姜維都是廉潔奉公,守法不阿的蜀國大臣。
我們經常說,未來是年輕人的,年齡大的應該甘當綠葉,把花襯托得更加艷麗。但是,這樣的說法,為有功勞的將軍們所不齒,結果鬧出了許多的悲劇。魏延如果謙退一點,知道去就,悲劇本來就可以避免的。姜維執行諸葛亮的方針政策是沒有錯,但是也應該與時變化,蜀國可能會多存在幾年。
這樣一來,他們二人的才能高低就顯而易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