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究竟是奮戰至死的忠臣,還是禍亂蒼生的匹夫? 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劉禪投降後,蜀地眾臣皆已隨之降魏,蜀漢作為一個國家已然滅亡。作為大將軍,姜維行假降復叛之計,先投降曹魏,再誘使鍾會叛亂,屠滅魏軍將領,妄圖藉機復國,實為其個人自作主張。此類反覆無常之舉,只會為世人輕鄙。
當諸葛瞻敗亡,鄧艾兵臨城下,蜀漢後主劉禪選擇投降後,蜀地眾臣皆已隨之降魏,蜀漢作為一個國家已然滅亡。
作為大將軍,姜維或者力戰不屈而死,或者自刎殉國,這樣才是忠於社稷的忠臣;
或者跟隨劉禪投降,為保全劉禪從此在魏國仕官,也算是不負故君,盡心盡力的忠臣;
或者從此解甲歸田,拒絕曹魏司馬晉邀請,不食魏祿到終老,同樣是忠於故國的忠臣志士;
以古代價值觀而論,如果姜維是以上任何一種作為,那忠心確實值得稱頌,沒有人能抹殺、貶低、批判他。
然而,歷史上的姜維欲行假降復叛之計,先投降曹魏,再誘使鍾會叛亂,屠滅魏軍將領,妄圖藉機復國,實為其個人自作主張,既代表不了劉禪,更代表不了蜀漢。此類反覆無常之舉,只會為世人輕鄙;一如後世評價東晉著名將領劉牢之之辭:「事不可者莫大於反,一人而三反,豈得立也。」
姜維已降魏為魏臣,反魏是為不忠;
鍾會以國士待姜維,姜維包藏禍心欲事後除之,是為不信;
劉禪等原蜀漢眾君臣此刻尚被軟禁和監視,姜維此舉令他們陷入命在旦夕的險境,是為對故君和同僚不義;
姜維完全不考慮殺盡魏將、裹挾魏軍造反或者殺盡幾十萬魏軍,這一異(nao)想(dong)天(da)開(kai)的可行性,但憑孤注一擲行事,是為不智;
姜維謀叛,激怒魏軍大肆報復,成都百姓受牽連「死喪狼籍」,數日方才平息,蜀漢故太子劉璿、著名將領張翼、連同姜維自己的妻子兒女,都因此死於兵亂中,就連關羽的家人也被仇家龐會趁亂滅門,是以姜維亦為不仁。
此時的姜維,再不是從前忠心為國的蜀漢大將軍,僅僅是個抱著賭徒心態,輸光籌碼急紅了眼,便不顧念故君和同僚安危、不顧念家人和百姓生死、但為一生功業,便捨得豁出自己家人故友性命,也顧惜自己身後之名,不惜禍亂蒼生的好武弄險之徒:
贏了成功復國,自然千古英雄功成名就,勝利者從來不受指責;輸了身敗名裂又如何,他完全不在乎;一如《三國誌》對其「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的評價。
裴松之注引孫盛《晉陽秋》對他的抨擊更甚:
【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將至,其姜維之謂乎!鄧艾之入江由,士眾鮮少,維進不能奮節綿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將,擁衛蜀主,思後圖之計,而乃反覆於逆順之間,希違情於難冀之會,以衰弱之國,而屢觀兵於三秦,已滅之邦,冀理外之奇舉,不亦闇哉!】
【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禦侮之任而致敵喪守,於夫智勇,莫可雲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實有魏之逋臣,亡國之亂相,而雲人之儀表,斯亦惑矣。】
對姜維,除了感情立場一貫偏向蜀漢的裴松之給他辯解(亦稱其「天水一匹夫,於魏何損」),對他的頌揚,基本要到「帝蜀寇魏」思潮盛行的南宋王朝以後來陸續出現。
而且即使到了蜀漢已經成為絕對正義方的明清時期,對姜維的稱讚聲也寥寥,遠不能與諸葛亮、關羽,甚至生前官位影響力遠不如他的趙雲相比。
華夏文明從管仲和孔子倡導「尊王攘夷」「華夷之別」起,華夷大義和百姓蒼生福祉,皆遠高於君臣之義,更高於個人功名。
如果和夷狄胡寇等異族相爭,那麼保衛先進的華夏文明,當然不惜用盡一切手段亦不為過;如張巡、岳飛、文天祥這些英雄,是為華夏民族抵抗異族夷狄,奮戰至死,流芳千古。
而曹魏和蜀漢之爭,則只是兩個華夏政權之間的內戰,因此,姜維在劉禪降魏後,不甘心蜀漢滅亡,為成就個人功業行此不忠、不信、不義、不智、不仁之事,反覆無常、禍連蒼生,便完全無足稱道了。
同為蜀漢將領,歷代史家論者一直高度讚揚趙雲,而對官位更高、地位的姜維則不以為然,就是秉承華夏文明的價值觀: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