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一個機會穿越到三國時期,你會想要一個什麼樣的身份?是當個豪門鉅子,感受政壇的波詭雲譎;還是做個文人,嘗嘗亂世之中的難得風流;亦或是成為天才,留下對於時代的書寫?如果這些,你都想,那在得知曹植的結局之後,你可能會改變這個想法。
曹植,至少他的名字於我們而言是不陌生的。他的一首《七步詩》,作為控訴兄弟相殘的典型流傳了幾千年。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讓我們對這個才子生出不少同情。當然,被曹植控訴的曹丕也沒少被指責。
當初曹操對曹植這個兒子確實寄予過厚望。"植",便是曹操希望他能種下希望,發展曹家的江山。曹植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也體現出曹操對他的重視。且曹家弟兄們每每應曹操之命寫詩作文時,曹植也總是被表揚的那一個。
因為曹操的偏愛和曹植確有才華,一大群臣子便站在了曹植身後,支持曹操立他為儲。這讓本就才高氣盛的曹植更加自信,甚至一度到了"膨脹"的地步。他對於父親立儲的看法,也從最初的一切隨緣變成了主動去搶。
可後來事實證明,曹植早年所顯露的天賦並非政治才華,而是文學能力。所以和兄長曹丕相比,曹植在政壇顯得任性妄為,越來越無法讓曹操滿意。而曹操要選的是一位能拓展江山的繼承人,曹植這樣的顯然不行。所以最終,長子曹丕便戰勝了曹植,成為了繼任者。
可曹操苦惱的問題解決了,曹丕和曹植兄弟倆的矛盾卻沒有就此化解。因為從小被父母捧在手心,曹植一直以來都有些恃才傲物。再加上站位的臣子們的支持和引導,他便沒少和曹丕爭搶,兄弟倆矛盾越來越深。故而當立儲風波平定,曹丕成了贏家之後,曹丕自然要讓總是在文學上壓自己一頭,還和自己搶王位的弟弟好好算算賬。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和魏王,並在同年受禪登基。隨後,不僅當初選擇站在曹植一側的臣子們被曹丕清算,貶得貶、罰得罰,那些親近曹植的其他曹家兄弟,以及曹丕覺得可能威脅到自己地位的兄弟,悉數被他斷了從政之路。其中,曹植和同母兄弟曹彰,以及與自己交好的曹彪,都被排擠出京,在監國使者的監視下去往自己的封地。
此時曹植的母親卞皇后雖還在都城,但父親已逝,所以他並沒有能夠護住自己的後盾。再加上自身也沒有可與曹丕叫板的軍事或政治實力,曹植便只能服軟。除了我們熟悉的《七步詩》,曹植還曾寫下《野田黃雀行》和《封鄄城王》等,去控訴曹丕對自己的敵視或請求他"高抬貴手"。在曹丕連曹植和曹彰兄弟同行離京都不同意的時候,他還寫下了名篇《贈白馬王彪》。
可以說,去往封地的時候,那個原本意氣風發的青年就已經是一個失去父母之愛和兄弟之情的憂鬱之人。鬱結,成了他後半生一直無法擺脫的夢魘。曾經他在鄴城享受著家人的呵護,做著自己想成為的自在風雅的文人,隨性地穿梭在繁華的都城或爛漫的花叢……但曹丕一讓他去自己的封國,曹植曾有的這一切便沒了。
對於曹丕如此不念手足之情,卞皇后曾多次向其表達不滿。為了讓兒子過得好一些,她還親自為曹植爭取封地。結果曹植的封地幾經變更,反倒是離皇城越來越遠。且這些封地不僅面積狹小,還十分貧瘠。有時候,封地的收入別說是對於曹植這種自幼嬌生慣養的貴公子,就是給一般人家,都不夠日常開銷。
而在物質拮据的同時,曹植還要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母親在世卻不能相見,兄弟情濃卻無法交往,當初那些與兄弟、朋友和門人遊玩、飲酒、作詩文的快樂時光也全然不復。
其實,如果曹植只是被譴去封地,那還不至於和親人舊友就此分別。但曹丕在把他送去封地的基礎上,還在他身邊安插了監視他的使者。可以說,當時的曹植並不是一個自由的人,而是一個戴著無形鐐銬的囚徒。
在曹植的文學作品之中,我們很容易感受到他的敏感和多情。所以也可以想像到,曹丕對待曹植的這些舉措,給他內心帶去的傷害並非是痛苦一層層的簡單疊加,而是像在他心上壓了一座不斷"生長"的大山。
如果後世所說的曹植深愛甄妃一事也屬實,那麼曹植心中就還有一份愛而不得的痛苦。這份痛苦與他和曹丕的恩怨交疊,與自己的落魄處境交疊,那他心中的悲慼只會更甚。
而在曹丕之後即位的曹丕之子、曹植之侄曹睿,對待曹植這個伯父也是基本沿用了他父親的那一套。可曹植一開始卻對這個侄兒抱以厚望,以為侄子會理解自己,會給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結果曹睿的疏遠和打壓,後來還是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太和六年(232),在都城之外"流浪"了近十年的曹植終於敗給了心中的鬱結,他受到的不公也隨之消失。但他心上的枷鎖,大抵也被他一起帶著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