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網小編瞭解讀者都很感興趣諸葛亮實力,今天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諸葛亮六出祁山都失敗了,諸葛亮打仗能力那麼差,諸葛亮真的是徒有虛表嗎?演義中說的是不是真的?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句話是《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最大的肯定,魯迅先生也評價諸葛亮:智多而近妖。自古以來諸葛亮都是智慧的化身,輔佐劉備從一無所有到建立霸業,登基稱帝,其功勳之優秀一直都被後世推崇讚美。但現在隨著國民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對歷史的認知也更廣闊,更全面性,這是對歷史傳統文化印象的一種新的覺醒,這當然是好事,有了新的認識,才會有新的進步,但隨之而來的爭議也更多。這其中對諸葛亮認識上面的爭議是較多的,諸葛亮北風傷身體,相當多的人認為是受《三國演義》的吹捧,把他神話了,真正的諸葛亮算不得上是奇才,那事實究竟如何?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描述確實過於浮誇,這個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家畢竟寫的是小說,要考慮其的藝術性與文學性,看待小說不能過於較真,這個沒毛病!但我們也不得不認同尊重歷史和人們對諸葛亮的認可和尊重,一個能享譽千年的人,難道僅僅只是因為單方面的吹捧?這很顯然也是不可能的,存在即是合理,諸葛亮的成果絕非偶然。今天我們就從多方面來分析下諸葛亮的才能。
諸葛亮軍事才能——打仗十有九輸?
最近看到有不少網友說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行,六出祁山毫無寸土之功,打仗是一點不懂,十有九輸?我見了確實是深感氣憤,這不是張口就來?論一個人的軍事才能怎可如此狹隘的分析,我個人總結了一下:諸葛亮真正親自率領大軍指揮作戰的,總計不過八次:
1.第一次親自指揮作戰是率張飛、趙雲入川協助劉備奪取益州,這一戰是不用多說,諸葛亮一路取勝,與劉備會合,然後是降服劉璋取得西蜀,這一戰自然是勝。
2.第二次親自指揮作戰是率大軍南征,從春天起兵,七擒七縱孟獲,到秋天完全平定南中,期間也不過半年。在中國歷史上,這種邊疆地區的叛亂是最為麻煩的,皆因邊疆地區路途艱辛,且氣候環境惡劣,往往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平息!而且還有可能會反覆多次叛亂。諸葛亮不僅短時間內平定了叛亂,而且直到蜀漢滅亡,南邊也沒在出現過造反叛亂之事,政局相當穩定,稱之為大獲全勝亦不為過!
3.第三次親自作戰是第一次北伐,這次北伐諸葛亮雖然成功用趙雲的疑兵吸引了魏軍主力,乘虛奪取了隴西三郡,但也因為用錯馬謖而導致街亭失守,最後只能無功而返,這次北伐雖然蜀軍損失不大,但終究是失敗了。
4.第四次親自作戰是第二次北伐,這次北伐主要原因是魏國攻打吳國,東吳向蜀漢發出求救信號,諸葛亮為了吸引魏國主力,因此發動了一次小規模的戰鬥,諸葛亮用計包圍了陳倉,魏國便命張郃率軍前來支援,諸葛亮看吸引了魏軍前來,目的已成,便主動撤退,但在撤退途中用計殺掉魏國大將王雙。這一戰雖然沒有攻克陳倉,但主要目的是「圍魏救吳」,且損失極小,雖然不能算勝,但說敗也說不過去,算個平局吧。
5.第五次親自作戰是第三次北伐,諸葛亮命陳式攻打陰平,武都兩郡,自己則率軍接應,魏將郭自知不敵,於是主動撤退,雖然沒有殲滅多少魏軍,但蜀軍取得兩郡,擴大了蜀漢的疆域,改變了漢中的防禦姿態,可算小勝。
6.第六次親自作戰是率大軍抵禦魏國伐蜀,曹真當上大司馬後,認為蜀軍多次北伐,已經成為大患,不能任其來打,必須主動出擊,以激勵魏國士氣 ,因此率四路大軍,進攻蜀漢。諸葛亮親自駐軍漢中,抵禦魏軍,不料因天氣連日下雨,魏軍寸步難行,更別說主動進攻,於是便撤退回國,諸葛亮則抓住機會,命蜀軍入羌中,擊敗了魏將費耀、郭淮,這一戰不但成功抵禦魏軍,還反擊取勝。
7.第七次親自作戰是第四次北伐,這次諸葛亮首先擊敗郭淮、費耀部隊,奪取了當地的小麥,補充了軍糧,然後主動撤退,將魏軍吸引到有利於己的位置,在鹵城大破司馬懿,還在撤退時以伏兵擊殺魏國著名將領張郃,魏軍損失慘重,可以說是大勝。
8.第八次親自作戰是第五次北伐,這是諸葛亮生平最後一次親自作戰,在武功五丈原跟司馬懿對峙,司馬懿因為吃過諸葛亮的虧,因此閉門不出,只是堅守,最後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但諸葛亮臨死安排得到,使得蜀軍安然撤退,這一戰因諸葛亮去世而半途終止,因此未分勝負,可定為平局!
諸葛亮一生八次親自指揮作戰,戰績是五勝二平一敗,諸葛亮不但要處理蜀國的各種政治事務,還得籌備北伐大計,以求收復中原。況且蜀國相比魏國實在是實力懸殊,從人力版圖上看,魏有12州,人口500萬,大軍45多萬。蜀只有有益州一州,人口110萬,軍力只有13萬。資源上,魏國憑借12州地大物博,佔據中原地區,水利屯田事業大大超過蜀漢。魏國兵強馬壯人才濟濟,可謂是後勤無憂,但諸葛亮卻要以一人之力挑起一個蜀國,各方各面都得諸葛亮親自處理,但諸葛亮依然敢率軍北伐,長驅直入,反觀司馬懿,有魏國如此強大的國力,卻拒不出戰,以求自保,使得諸葛亮來去自如,多次斬殺魏將,還被嘲諷「畏蜀如畏虎」,司馬懿如若真不怕諸葛亮,也不會據守不出了,從這總體來看,說諸葛亮不懂行軍打仗的,恐怕有點站不住腳了吧,十有九輸更是無稽之談。
一個人單方面的能力,很多時候也要看他在這方面付出了多少時間努力。諸葛亮之所以被人說徒有虛名,終歸到底是他的軍事能力弱,沒能輔助漢室收復中原。但諸葛亮為什麼軍事能力弱?可能就是因為他在這方面耗費的時間比較少,諸葛亮不像司馬懿,毫無後顧之憂,只需專注於軍事,作戰只想著取勝。但諸葛亮不同,他不單是軍事統帥,還是蜀漢實際上的執政者,國家政治、經濟、民生方方方面面都要他考慮,這才是他的工作重心,即使在外行軍打仗,也要分一半心在蜀漢國內!種種政務集結在一起,肯定是勞心又勞神的,精力的不足,就制約了諸葛亮軍事方面的發揮發展了!因此,說諸葛亮軍事能力弱也能理解!
另一方面軍事能力的強弱,也是分多層次的,軍事能力包含了指揮作戰能力、動員能力,練兵能力這三個方面。諸葛亮指揮作戰能力確實偏弱,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他的動員能力跟訓練能力是很強的,蜀國最強大的時候,人力物力也不過是曹魏的五分之二三左右,但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極其快速地集結新軍,並迅速訓練成可征戰沙場的士兵,足見諸葛亮募兵跟練兵很有一套,只是指揮作戰能力稍顯不足。
以一人之力,扛起了一個國家
論治國安邦,諸葛亮是當之無愧的三國第一,蜀國在當時三國中是最弱的一國,根本就不能跟強大的魏國相提並論.蜀國經過劉備夷陵大敗後,國力、財力、人力物力基本上都消耗殆盡.此時此刻的蜀國可以說得上是危在旦夕,劉備自己一命嗚呼後就啥也不瞭解,丟下個爛攤子給諸葛亮收拾,換做他人,不叛逃已經是萬幸了!但諸葛亮不慌不忙,深諳足兵足食是富國之根本,也是收復中原的前提,他始終重視務農殖谷這件大事,諸葛亮發展農業的同時,也進行屯田備糧,歷史上稱諸葛亮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畜積饒。」五年的盡心盡力,不但實現了國富民強,還創造了具備北伐的條件,且民心齊聚,即使連年征戰也毫無怨言,蜀中百姓對諸葛亮也是奉若神明,這種治國水平,不管放在哪個朝代,都找不出第二個。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數據也能突顯諸葛亮治國有方,從劉備佔領益州,一直到蜀漢滅亡的近五十年裡,曹魏先後爆發過12次農民起義,而東吳更是高達23次農民起義事件,蜀漢卻只有2次,僅僅兩次,這足以證明了蜀國內部是多麼和諧,各個勢力在同時期的農民起義次數,直接反應了這個勢力內階級鬥爭的的激烈程度,也反應了該國政治的清明或腐敗,以及農民受壓迫剝削的程度,而蜀漢能做到在戰亂如此頻繁的統治下只有2次農民起義,都歸功於諸葛亮的管理政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蜀漢完全靠諸葛亮一個人力挽狂瀾,從而有能力與魏國抗衡,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如若沒有諸葛亮,蜀漢早就滅亡或根本不會有有三國鼎立的局面。
隆重決策三分天下,東和孫權火燒赤壁
諸葛亮早年隱居於荊州隆中,後得劉備三顧茅廬,才下山輔佐,諸葛亮當年在隆中足不出戶,便盡知天下事:曹操當時已經一統北方,而孫家深耕吳地三代,何處是劉備的立足之地?諸葛亮在簡陋的茅廬之中給分析得相當透徹,定下了奪取荊州為立足之本,然後西進取得兩川之地,從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隆重決策說的劉備是熱血沸騰,從此有了奮鬥的目標,有了方向,而此時的諸葛亮只有27歲。但戰略眼光卻是如此的深遠
而後面對曹操大軍壓境,諸葛亮果斷提出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而且親自前往東吳做說客,舌戰群儒盡顯其外交口才。隨後更是協助周瑜火燒赤壁,大敗曹操,赤壁之後又設謀奪得荊州,從而使劉備有了立足之本,這也看出了諸葛亮眼光獨到,懂得準確把握時機,從而做到一擊必中!隨後又協助劉備取西川,建基業!從而實現了他在隆中時定下的戰略方案。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自出山以來,一直忠心耿耿,從無二心,諸葛亮的哥哥身為東吳的說客前來遊說,亦不為所動,後劉備去世後,還常言:自己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重,時刻不敢怠慢,凡事必親力親為,無時無刻不想著收復中原,恢復漢室。諸葛亮治國是刑法與德化並用,他能夠以身作則,勤政廉政,實在是為官之楷模也,他的品質作風同他的能力一樣受到蜀漢人民的尊重和敬仰。死前還給劉禪上書:「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若臣死之後,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有負陛下。」如此德行,堪稱世之表率。
文學著作,流傳千古
諸葛亮文學方面著有《誡子書》《出師表》等,對後世可謂影響深遠,我至今記得讀書那會第一次看《出師表》時的心情,那是相當的慷慨激昂,對諸葛亮是由衷的佩服。而《誡子書》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的家訓,是古代家訓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闡述了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道理,讀起來發人深省,對於自身和教育子女來講都是不可多得的教材,《誡子書》諸葛亮當時寫給七歲的兒子諸葛瞻的,而後來的《曾國潘家書》、《朱子治家格言》等都是借鑒這篇《誡子書》而寫的。
三國時期最偉大的發明家
諸葛亮一生不僅在政治、文學上有所成就,在科技創新方面依然有諸多發明:
1.木牛流馬。諸葛亮借鑒妻子製造的木狗、木虎而發明的,後來被諸葛亮巧妙地運用在軍事上,運輸軍糧極為方便。
2.八陣圖。是諸葛亮出山後自己發明的兵陣,由於蜀國多山,大軍習慣在山林作戰,且以步兵為主,一旦北上中原,很難與魏國的騎兵抗衡,諸葛亮為了提高蜀軍的戰鬥力,因此將古代的八陣加以變化,從而形成了後世傳頌的八陣圖。
3.諸葛弩,也稱之為「諸葛連弩,」是一種可以連續發射的弓箭,在當時是比較厲害且先進的作戰武器,是諸葛亮根據舊技術改造發明的,一次可以發射十支弓箭,大大提高了蜀軍的作戰力,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半自動武器。
4.饅頭,諸葛亮平定南蠻後,渡江遭受冤魂所阻,當地人建議用人頭來祭奠冤魂,對於這種愚昧而殘忍的做法,諸葛亮根本不可能採取,於是便吩咐下人以肉做餡,外面用麵粉包裹,捏成人頭模樣,入籠蒸熟作為祭品,從此之後人們便叫此物為「饅頭」
5.孔明燈。這是諸葛亮北伐被司馬懿圍困時,所發明的一種向救兵傳遞信息的空飄燈,也是熱氣球的起源。在當時科技並不發達的三國時期,諸葛亮能第一個發現熱水球空飄原理的人,「臥龍」之名實至名歸。後來孔明燈多數用來祈福許願。
6.孔明鎖。是諸葛亮根據八卦玄學的原理發明的,在沒有繩子釘子的情況下,將六根木條交叉固定,這種咬合的方式被廣泛用於建築,民間人們還把孔明鎖製成一種玩具,原創為木質結構,外觀看是十字立方體,動動腦筋就可以拆解,裝上去卻沒那麼容易。
總結
因為北伐半道而亡,沒能收復中原而一直讓人詬病,其實這也不能全怪諸葛亮一個人,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時弱小的蜀國面對比自己強大幾乎十倍的曹魏,失敗已進是必定的了。軍力上的差距已經沒有回轉的餘地,諸葛亮的北伐也不過是以攻代守,曹魏的兵力是當時蜀漢的四五倍,魏國就是以2比1的戰損跟蜀國死磕,也能輕而易舉的打敗蜀國。在這種巨大差距之下,要諸葛亮收復中原實在是強人所難了!我們不能因為這一次的失敗,而無視諸葛亮其他方面的成功。就好比現在,難道沒有考上清華北大,就一定是能力不行?以後就一定成不了大事?這難免有點狹隘了!我們看待歷史問題也一樣,要遵循歷史的邏輯,客觀全面的去分析,不能以單方面的成敗去定義一個人的才能,否則就宛如跟井底之蛙一般,目光短淺且自以為是。真正做到以史為鑒,才能有所進步!
諸葛亮不管是治國內政、外交口才、文學造詣、科學創新等方面都頗有建樹,且對後代世人影響極大。他的能力足以讓人奉上神壇,他的功勳也足以承受得住歷代人們對他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