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關羽之死,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呂蒙真這麼猛?敢違令斬關羽?怕是除了現在一些胡編亂寫的影視劇,沒有人敢這麼寫!確切地說,關羽雖是敗在呂蒙手裡被殺,但絕不可能這樣死的。
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巨大的爭議,首先孫權是不是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其次,關羽到底是不是呂蒙下令殺掉的?
在演義裡面,關羽是被孫權下令斬殺的,當時關羽被俘虜,孫權起初是想要勸降,可關羽肯定會拒絕,最終孫權下令殺掉了關羽。
在史書中,裴注《三國誌》對於關羽之死的細節有過一定的記載:
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
這是史書中對於關羽死前東吳內部商討的唯一記載,從這段記載能看出,孫權最初確實是俘虜了關羽,他也有要招降關羽的念頭,可最終他還是選擇了殺掉關羽。
因為此前曹操曾善待關羽,然而沒能改變關羽的想法,最終曹操還在關羽身上吃了大虧。這與演義裡面對於關羽結局的描述是非常接近的,這或許能看出孫權並不想要殺掉關羽,可這就是事實嗎?
顯然不是,因為這段史料的作者裴松之自己就提出了疑問,裴松之所處的時代,肯定資料各方面要比較完善一些,他對這些資料整理過後,會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
關羽之死就有著不少的疑點,比如孫權想要招降關羽,這樣為自己對抗劉備,曹操增加一些籌碼。
這本來就是比較扯淡的事情,如果孫權要與劉備為敵的話,那麼他招降關羽完全是多此一舉,關羽要是這樣的人,那麼曹操早就成功了,也輪不到孫權去做。此外,根據這段記載,吳軍在俘虜關羽之後,孫權就立即召開了這次會議,決定如何處置關羽,這本身就是有些難度的。
孫權當時人在江陵,而根據記載,關羽是在臨沮遇害的,臨沮是湖北宜昌市遠安縣,現在要從荊州到這裡,確實要方便很多,可那個時代,沒有高速也沒有火車高鐵,信息傳輸不可能那麼快。
哪怕是關羽在臨沮被俘虜,他距離孫權也有幾百里遠,消息傳到孫權那,再等孫權做完決定傳回去,恐怕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因此,關羽之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孫權提前就做好了佈置,只要抓住關羽立即殺掉,第二是孫權根本就不知道關羽的情況,關羽是在窮途末路的情況下,與吳軍交戰最終死在戰場上的。
這兩種可能哪個更符合史實呢?很明顯,第二種可能性是最大的。
因為孫權一方即便經過了精密佈置,偷襲荊州也是冒著極大風險的,呂蒙一路進兵運氣也非常好,糜芳等人直接投降,拱手讓出了荊州。
可即便如此,關羽在回師過程中,他依舊有著無數逃生的機會,哪怕到最後,他也沒有完全被合圍,西北方向就是劉封等人的防區,無論是孫吳還是曹魏,都沒能封死那個方向。
這次的軍事行動,孫吳這邊原本就是衝著荊州去的,對於孫權來說,拿下並徹底控制住荊州,比殺死關羽更加重要,可戰爭發展到這個地步,孫權也不確定關羽會有什麼結果,追殺關羽有追殺的風險,不追殺也有不追殺的風險。
孫權在不知道其中風險的情況下,他是不可能提前下死命令,讓部下不殺或者堅決殺掉關羽的。
那麼呂蒙在關羽之死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在最初攻打荊州的戰鬥中,呂蒙是吳軍的最高統帥,可在拿下荊州之後,孫權來到了這裡,這樣佈局就有些微妙了。
孫權並非是來這裡觀光的,他在來了之後,就立即調兵遣將,派潘璋、陸遜去截斷關羽的後路,又派朱然這些大將參與到圍堵關羽的行動中。
從這些舉動能看出來,當時戰場上孫權無疑是最高統帥,呂蒙已經把指揮權讓了出來,由孫權繼續戰爭收尾工作。呂蒙在後面到底做了什麼,史書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可呂蒙身份本來就不一般,哪怕孫權過來了,他也是吳軍的統帥。
呂蒙不會像潘璋、朱然這些人一樣去前線參與到圍剿關羽的戰鬥中,他應該還是在江陵坐鎮,協助孫權一起指揮後續的戰鬥。
因為當時孫權把手下得力的將領基本都派出去了,可他卻不能就這麼掉以輕心,曹魏的軍隊正好就在襄樊,從北面圍剿關羽。雖然孫權與曹操聯合,但並不代表兩家就真的沒事了,荊州誰都想要,曹魏也沒準趁機南下直接打荊州。
孫權無論如何都要留一手,像他後來把關羽首級送給曹操,這就是沒安好心,那麼他當時為了防止曹軍趁機南下,肯定要在江陵留一個得力的將領,呂蒙無疑是最好的人選。
他此前進城後的一系列操作,也贏得了當地人們的好感,要想穩住荊州地區,呂蒙是絕佳的人選。
可要是呂蒙坐鎮江陵,他就與孫權情況非常類似,他沒那麼大的能耐快速得知關羽的下落,哪怕是前面的部隊抓住了關羽,呂蒙也不會第一時間就知道。
同樣,他在江陵,就更不可能自己殺掉關羽,他就算得到消息,也必須要向孫權匯報,那才是最大的領導,呂蒙還不具備獨自處決關羽這種大將的權力。因此,關羽確實不會是呂蒙要殺的,也不可能是呂蒙背著孫權偷偷殺掉關羽的。
呂蒙這個人,本身也不是衝動的統帥,他不僅極有膽略,更是非常穩重,在輕鬆打下江陵之後,還能從容佈置,沒有給關羽反擊的機會。
很難讓人相信,呂蒙會做出這麼草率的決定,可關羽雖然不是呂蒙下令殺掉的,人畢竟是死在吳軍的手下,當時呂蒙作為統帥,名義上這些人都是他的部下,因此這個賬被算到他的頭上也很正常。
孫權既然並不確定該怎麼處理關羽,呂蒙又不是直接下令殺掉關羽的人,那麼關羽之死就只有一種可能,他是在戰場上犧牲的。
其實在明朝後期之前,無論是史書還是演義話本,都是更加傾向於關羽戰死的結局。陳壽在《三國誌》裡面,對於關羽之死的描述也是前後矛盾,不同的傳記裡面有不一樣的記載,就出現了戰死說和被擒被殺的說法。
從現實角度來看,當時關羽的部下只剩下十多個人,他們這種小分隊突圍,正好遇到了潘璋軍隊的攔截,要想抓住關羽,也不是特別容易的事情。
關羽本來就不是那種會束手待斃的人,他從頭到尾都表現得非常剛猛,哪怕荊州丟失,自己的部下已經潰散得差不多了,關羽依舊想著要奪回失地,沒有第一時間選擇逃跑。麥城被包圍,關羽也想著要抵抗,還用詐降之類的手段拖延時間,為自己贏得突圍的機會。
在關羽一路突圍之後,他距離益州已經非常近了,只要再加把勁,他就能順利跑出吳軍的封鎖。
因此他面對潘璋的攔截,是不會束手待斃的,肯定會與對方殊死搏鬥,當時關羽雖然已經不是巔峰時期的萬人敵,可想要抓住他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最有可能的,就是潘璋下令部隊與關羽全力交戰,他在戰場上殺掉關羽,這也是他最大的軍功,根本沒必要冒那麼大風險,去活捉關羽再請示然後再殺。
當然,孫權這邊在決定偷襲荊州的時候,就應該想過該怎麼去處理一些事情,他們肯定會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因此,綜合分析來看,關羽之死應是戰死的可能性最大,而不可能是呂蒙違抗主子孫權的命令殺掉的。
(參考資料《三國誌》《裴注三國誌》《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