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劉備到底是什麼樣的 劉備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歷史上的劉備到底是什麼樣的 劉備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

對劉備和三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誌》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誌》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進行再發揮,進行誇張、美化、醜化等等,都知道,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一般套路。

《三國演義》之所以加入到四大名著行列,其一方面,在於它描繪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而另一方面,則因為它所展示了三國之間的各種勾心鬥角。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三國在權利的爭奪中總是會不擇手段,並且,為了最終目標而不惜犧牲一切。

那麼,這本書中所記載的一切是否都是對三國歷史的真實寫照呢?接下來,讓我們從劉備的角度來重新審視一番吧!

在這本書中,劉備被作者賦予了「仁厚」的名號,可事實上,這一稱號只能算是「得了便宜還賣乖」的一種表現。在這樣一個群雄割據的時代,劉備之所以能堅持這麼久,並且,得到這樣一個稱號,可見,他還是有些手段的。

可是,《三國演義》不僅沒有正確解讀這一人物,反而還給他戴了「高帽子」,最終,導致人們對其產生了誤解。那麼,劉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一個人呢?其實,說起劉備,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人,他便是荊州之主劉表。

據說,當初曹操大兵壓境之際,劉表就已病入膏肓。正所謂「人之將死,其志也昏」,面對當時的景象,劉表不僅沒有對荊州之後的發展做出規劃,就連對曹操的態度也是模稜兩可的。除此之外,去世之前劉表還曾因傳位一事遭到別人的詬病,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關於誰接任荊州之主這個位置,劉表也曾猶豫不決過,畢竟,無論是劉琮還是劉琦,都會有人幫忙輔助。可是,當我們查看史料時卻聞到了一絲的不尋常,按理說,劉表將位置傳給劉琦,然後,請劉備進行輔助是最好的選擇,可是,劉表不僅不這樣做,反而刻意與劉備保持距離。

這裡,我們不能說劉表不懂得審時度勢,事實上,他只是對劉備不放心罷了,畢竟,荊州的存亡並不會因劉備而發生改變,因此,兩個兒子立誰都一樣。可是相反,如果它他選擇劉琦的話,那麼,劉備一定會趁機篡奪,將荊州佔為己有,因此,劉表即便快要死了也要將劉琮推上荊州之主的這個位置。

劉表就這樣走了,而劉琮也稀里糊塗的成了荊州之主,可事實上,這個位置並不好坐。在前面我們也說了,關於對曹操的態度劉表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因此,當劉琮上位後便受到了來自曹操的壓迫。面對這樣一個岌岌可危的城池,劉琮當然是想早點脫身了,於是在蒯越、傅巽等人的不斷勸說下最終決定歸降。

關於這部分的史實,《三國演義》中雖提到了一些,但卻與史書上所記載的有些出入,比如:劉琮歸降後沒多久就被曹操派人殺死了。這件事其實存在很大爭議,畢竟,在當時殺劉琮是對曹操一點好處也沒有,再加上曹,操想要一統天下,這樣做無疑是搬石頭砸自己腳。光是這件事就讓我們對《三國演義》有所質疑了,因此,關於劉備的為人的確需要重新審視一番。

話說,劉琮雖歸降於曹操,可是,這件事劉備卻毫不知情,因此,當他收到這一消息時,樊城早已成為別人的囊中之物。樊城的丟失使得劉備黨心懷不甘,於是,他們紛紛便勸說劉備,讓他跨江襲擊劉琮。可是,劉備也有自己的打算,因此,只過江祭拜劉表,並未對劉琮採取任何行動。

想來也是,劉備一向以「仁厚」出名,如果,此時攻擊劉琮,那麼,以後他就不能繼續打著「仁厚」的名號圖大事了,於是,率領部下朝著江陵奔去。《三國演義》中也提到了這件事,不過,讓人們質疑的是,書中說到:當時跟隨劉備的百姓有十幾萬人,可是,我們翻看史記卻發現這件事有些蹊蹺,接下來一起來看看吧!

據說,劉備在荊州時雖為劉表防守曹操,可事實上,他並沒有在駐紮地實行管轄,而且,短短幾年,他也沒有機會拉攏人心。再加上,荊州問題和平解決,反對的人也沒有多少,因此,《三國演義》中說的十幾萬人實在過於誇張。

如果說,真有十幾萬人跟隨劉備的話,那麼,唯一的可能就是曹兵屠城的謠言。這種謠言曹操和劉琮絕不會做,那麼,到底是不是劉備做的我們就不能確定了,畢竟,這個謠言對劉備是十分有利的。

另外,書中說到,劉備為了掩護這些百姓,不僅延遲了撤退速度,而且,更沒有置他們的安危不顧,獨自一人逃跑。可是,我們仔細揣摩卻發現,如果,當時劉備只是帶著少數部下和家小一同逃跑,那麼,目標很清晰,困難也會加大。

相反,如果劉備混入十幾萬百姓中的話,那麼,他不僅可以方便自己逃跑,而且,還有一定的兵源基礎。如果,劉備真如書中所說的那般「仁厚」的話,那麼,他就應該好漢做事好漢當,脫離部隊,以此吸引曹操的注意,保證百姓的安全。

畢竟,當時曹操曾率領五千精兵急追,目標只是要消滅劉備而已。因此,劉備攜民渡江到底是掩護百姓還是想要百姓掩護自己,這就值得人們深思了。可以說,真相往往掩藏於細節之中,因此,人們在看問題時一定不能被表象所蒙蔽!

所以,很多人都說:「《三國演義》三分實,七分虛。」其中很多是羅貫中虛構的,不過文學性是很強的。如果,要看真實的歷史,最好還是看陳壽的《三國誌》,那個真實度還較高的。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三國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