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七擒孟獲是真的嗎 其實這背後是有目的存在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七擒孟獲是真的嗎 其實這背後是有目的存在的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七擒孟獲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中國民間,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徵,七擒孟獲則是他為後人津津樂道、充分體現他高深智謀的一個經典案例。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陳壽的正史三國誌卻對此隻字未提,只簡單寫到「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最早提到七擒孟獲故事的是《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比《三國誌》晚成書六七十年;然後就是裴注三國誌,最後則是精彩演繹「七擒孟獲」故事的《三國演義》。

由於最早成書且風格嚴謹的《三國誌》中對此沒有任何描述,而要達到「七擒孟獲」的智謀要求看起來又極高,人們很難相信諸葛亮能對一個敵人捉放七次;又兵貴速不貴久,諸葛亮這次南中平叛的目的是想通過速戰速決來安定蜀漢後方,哪能為了一個區區孟獲而一再擒放地浪費時間?所以,歷史上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認為這不過是羅貫中為了美化、神話諸葛亮,在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這些子虛烏有、張冠李戴的故事後,又增加的一個故事。

那麼,這真的只是一個故事嗎?

我們還得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還原諸葛亮所要面對的歷史局面。據陳壽《三國誌》記載,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發生在建興三年,也就是劉備死後的第三年。那時候,曹魏的領土面積有87郡12州,人口大約500萬,名義控制面積為291萬平方公里。吳國從實力上上排行第二,擁有32軍郡3州,人口大約有250萬,疆域為145萬平方公里。而蜀國有22郡一個州,人口大約有110萬,疆域為106萬平方公里。總之,蜀漢的實力最為弱小。

對此,諸葛亮制定了兩個大戰略:一個是聯吳抗魏,還有一個是北出祁山攻伐魏國(出自最好的防守是進攻)。

自古以來,腹背受敵就是軍事大忌,換做現在的話說就是沒有一個國家能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為了能夠更專注的用戰爭牽制魏國,諸葛亮必須先穩定住南中。考慮到蜀國最為弱小,他不僅僅需要一個南中的穩定,更需要南中為之繳納賦稅,提供兵員。但是南中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地形、民情複雜,難以派大量軍隊和官員去鎮守和管理,只能用當地人以夷制夷。那本地人如何就靠得住呢?諸葛亮打下、撤軍之後,就不會造反嗎?有可能的。那要如何避免這種局面呢?辦法就是用本地的弱勢勢力作為代理人。現在整理一下,整個「七擒孟獲」就是諸葛亮先發現了小頭目孟獲,與孟獲共謀,承諾只要孟獲配合,就讓他成為當地的一哥。於是,孟獲就不斷的按諸葛亮給的劇本演,不斷的把南中範圍的各個大勢力帶到諸葛亮的口袋中,一個個的殲滅,最後南中平定,孟獲居功至偉,並留下了一段歷史佳話「七擒孟獲」。

以上就是筆者對「七擒孟獲」的看法,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