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三國網小編一起走進瞭解孫權的故事。
在三國的動盪時期,最後所成立出的三足鼎立局勢中,分別是蜀漢和曹魏,還有東吳。就像一代梟雄曹操所率領的曹魏,這一方戰鬥力爆棚。而劉備所代表的蜀漢,也具有相應的存在感。似乎就是東吳這一方的孫權,存在感特別低,但不可否認的便是,孫權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但令人費解的便是在公元220年曹操就已經去世了,可孫權在當時為什麼沒有把蜀漢所吞併,從而成就一番大業呢?畢竟在這之後,孫權還活了足足29個年頭。
孫權的前半生
孫權的前半生確實是驍勇善戰,帶領著千軍萬馬南征北戰。可是到了後半生,似乎完全沒有了幹勁,甚至也沒有了統一中原的想法。如果對比起孫權,前半輩子的所作所為稱得上是英勇無比,可後半截就稱得上是碌碌無為。雖然在公元228年的時候,孫權還想著再拚搏一把,還精心策劃了一場戰鬥,準備把曹真所率領的部隊直接包圍。就在部署好了所有的戰略之後,只不過看到了曹魏一方所支援的大部隊,來勢洶洶的逼近,孫權就已經恐慌無比。
東吳勢力不斷減弱
雖然東吳和蜀漢在之前還形成了盟友的關係,然而對於諸葛亮這幾次北伐都是以失敗落下帷幕之後,東吳也逐漸的喪失實力。我也稱得上是每況愈下,況且完全沒有實權握在手上。直到最後無路可走的時候,東吳才派出了軍隊。然而就在諸葛亮打了敗仗之後,東吳這一方卻又火急火燎地撤退了志願軍。站在這個角度來看,江東地區以及淮南地區,似乎再也不能夠掀起一波風浪了,所以孫權在當時只能夠去其他的地方站穩腳跟,又或者是尋找其他的出路。
而唯一的救命稻草似乎就是公孫淵,所以孫權在當時為了討好公孫淵,甚至派出了1萬士兵去跟隨。但這樣的好心完全沒能夠得到公孫淵的青睞,反而在戰爭過後,公孫淵還在背後深深的給了孫權一刀。
儘管這樣的結局讓孫權特別的憤恨,又咬牙切齒。自己已經派出了1萬多的士兵想要去幫助公孫淵打贏這一場戰爭,可誰曾想公孫淵不但沒有接納這一份好意,並且還向自己所派出的士兵出手,可最終孫權還是沒有站出來和公孫淵針鋒相對,直到鬱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