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要打破孫劉聯盟,奪回荊州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孫權為何要打破孫劉聯盟,奪回荊州呢?

魯肅去世不久後,孫權便拋棄了魯肅竭力維護的孫劉聯盟。孫權為何襲奪荊州?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韓國磐先生《魏晉南北朝史綱》書中指出孫吳對荊州是志在必得的,是既定國策。田餘慶先生《<隆中對>再認識》認為魯肅未去世前,孫吳已經在謀劃奪取益州的計劃了,而荊州更是勢在必得,所以關羽的過失只是催化劑。

朱紹侯先生《吳蜀荊州之爭與三國鼎立的形成》指出吳國對於荊州是必定要佔領的。張大可先生《三國史》書中認為荊州是孫權實現帝業必定要佔領的。實際上,江東襲擊荊州,並非是被關羽激怒,而是一次策劃了多年的必定事件。

一、江東計劃取荊州

早在魯肅去世前,呂蒙就曾向孫權建言,襲擊關羽,拿下荊州,順勢進攻益州,據有長江,則進可北伐曹操,退可據險守江東,大業可成。呂蒙所提出的策略正是當年魯肅「榻上策」所提,因此孫權「深納其策」。但當時孫權尚未下定決心襲奪荊州,在孫權看來,除了荊州,江東還可以北伐徐州,與曹操爭奪江淮間,進而徐圖中原。這一想法很快被呂蒙否定。

呂蒙認為徐州位於江淮間地區多為平原,四通八達,適合騎兵馳騁,江東又以水軍為主,陸軍實力較弱,即便攻下徐州,也未必守得住;何況徐州離許昌又近,江東今日攻下徐州,明日曹操便會派兵爭奪,即使七八萬人守徐州,也令人擔憂。呂蒙的一番話,徹底擊垮了孫權進攻徐州的幻想,既然北向行不通,那麼擺在孫權面前的路便只有一條:西向進攻荊州。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去世,享年四十六歲。魯肅死後,再也無人壓制「疏劉派」謀奪荊州的計劃,也無人能夠勸止孫權「圖取關羽」的野心。因此魯肅剛去世,孫權和「疏劉派」便馬不停蹄地開始了謀取荊州的計劃。

1.孫權重用江東「疏劉派」主要代表人物

其一,重用呂蒙代替魯肅,駐屯陸口。呂蒙是「疏劉派」代表之一,他曾在魯肅在世時建議孫權「不如取(關)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當時孫權「尤以此言為當」,並稱他「圖取關羽,勝於(魯)子敬」。魯肅過世後,孫權令呂蒙代替魯肅,是頗有深意的。

其二,重用陸遜暫代呂蒙。後孫權又擢拔陸遜暫代呂蒙,駐屯陸口。陸遜也是「疏劉派」代表之一,初見呂蒙時便曾獻計擒拿關羽,襲奪荊州。呂蒙因此推薦陸遜,孫權便拜陸遜為右部都督,暫代呂蒙。其三,重用呂范守建業。此後孫權又調駐屯柴桑的平南將軍呂范守建業,穩定後方,為討伐荊州作準備。呂范也是「疏劉派」代表之一,早在建安十五年劉備前往京口面見孫權時,呂范便建議孫權趁機軟禁劉備。

2.親曹疏劉到降曹攻劉,自毀孫劉聯盟

其一,親曹疏劉,欲坐收漁利。建安二十二年,孫權派都尉徐詳前往許昌向曹操請降,並表示願意重新結親以修繕關係。《三國誌》卷四十七《吳主傳》載:「二十二年春,(孫)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此時,孫權雖然向曹操請降,但僅僅是麻痺曹操,為了禍水西引,保存實力以圖取荊州。同年,又用呂蒙屯陸口,表面上「倍修恩厚,與(關)羽結好」,實際上麻痺關羽,欲令關羽北向而坐收漁利。

其二,降曹攻劉。建安二十四年,孫權向曹操「遣使乞降,上表稱臣」,「乞以討(關)羽自效」。隨後內召呂蒙「陰與圖計」,「圖襲關羽」,外用陸遜「謙下自遷」,麻痺關羽,然後瞞天過海,白衣渡江,不費吹灰之力地攻下荊州。孫權攻下荊州後,又派使者誘降關羽,並令人斷關羽後路,實則欲擒拿關羽,說明孫權想要的不僅僅是取回荊州,而是想要利用這個機會最大限度地削弱劉備勢力。由此看此時孫權已經徹底拋棄了孫劉聯盟,走上了降曹攻劉的道路。

魯肅在世時,曾為孫權謀劃了兩條實現帝業的途徑,一是「榻上策」,二是聯盟劉備抗衡曹操以徐圖帝業。後來形勢逆轉,魯肅便放棄了「榻上策」,轉而建議孫權聯盟劉備抗衡曹操以徐圖帝業。但魯肅死後,孫權在兩條實現帝業的途徑中選擇了最快的一條,即「榻上策」。準確地說應該是經過呂蒙等人修改後的「榻上策」。

當初魯肅提出全據長江,然後建立帝王大業,後來形勢發生變化,呂蒙等人又向孫權提出「不如取(關)羽,全據長江」的建議。看似呂蒙等人提出的策略與原先魯肅所提相同,實則南轅北轍,因其形勢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尤其是攻守之勢已經逆轉。

而孫權、呂蒙、陸遜等不察形勢變化,仍然認為江東只要「首尾相連,一統吳、楚,雖有十(曹)操,無所憂也」,此舉不僅葬送了孫劉聯盟,甚至差點葬送了江東。

其一,孫權襲奪荊州之時,如果關羽放棄樊城回援荊州,則孫劉鷸蚌相爭,曹操漁翁得利。適時孫權派呂蒙取荊州,曹操令人洩露給關羽,欲令關羽與江東爭奪於荊州,曹軍漁翁得利。其二,劉備東征江東時,如果曹軍趁勢南下,則江東不保。彼時劉備傾國之兵出秭歸,與江東鏖戰於夷陵,如果曹丕聽從劉曄建議趁機襲取江東,那麼江東不復存在。

《三國誌》卷十四《劉曄傳》注引《傅子傳》載:「孫權遣使求降,(魏文)帝以問(劉)曄。曄對曰:『宜大興師,逕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假如曹操尚在,以曹操之睿智,很可能首尾夾擊江東,則江東必定亡國。當時孫權襲擊關羽時,曹操未死,江東君臣竟未想到一旦劉備傾軍東征,如果曹操趁機南向瓜分江東,江東何以自保?鄧芝也曾明言如果曹劉同時進攻江東,則江東必定被瓜分。

即便江東最後僥倖躲過了兩次災難,甚至最後還取得了荊州,但孫劉火拚於荊襄,終使雙方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抗曹,為孫劉最終滅亡敲響了喪鐘。清代王夫之直言孫權不納魯肅忠言,而信從周瑜、呂蒙之策,「雖得荊州,演成鼎足之勢,小國自相殘殺,大國漁利,吳蜀均不免滅亡命運,可以說這也是孫權之失,眼光未免短淺」。清代袁枚也指出為江東謀劃深遠者是魯肅,而呂蒙、陸遜只顧眼前利益。

二、假如魯肅尚在,必不至於發生江東襲擊荊州事件

1.魯肅死後,孫權才開始謀劃奪取荊州的計劃

魯肅在世時,「疏劉派」代表呂蒙便曾建議孫權襲奪荊州,孫權非常贊同,但其後孫權並沒有採取任何襲取荊州的措施。由此看,應該是魯肅的影響,使孫權克制住了謀取荊州的野心。

但魯肅一死,孫權便開始積極謀劃奪取荊州,擒拿關羽。從「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到重用「疏劉派」代表呂蒙、陸遜等,從親曹疏劉,再到降曹攻劉,計劃按部就班展開。王夫之也認為魯肅死後,孫權的憤怒無人平息,關羽的憤恨無人壓制,最終導致江東襲奪荊州事件,因此關羽失荊州和魯肅去世有很大關係。

《讀通鑒論》卷九《獻帝》載:「(魯肅)身遽死而授之呂蒙,(孫)權之忮無與平之,(關)羽之忿無與制之,諸葛(亮)不能力爭之隱,無與體之,而成謀盡毀矣。(魯)肅之死也,(關)羽之敗也。」王夫之認為孫權是因為一時氣憤才襲取荊州的觀點,並不足取,但他認為江東襲擊荊州和魯肅之死有很大關係,無疑是十分正確的。

2.由於近臣沒有威信,導致正確意見未被採納

孫權直到襲擊荊州前,仍然對徹底拋棄孫劉聯盟猶豫不決,有所顧忌。實際上,孫權雖然受到了呂蒙等人影響,但是一直對徹底瓦解孫劉聯盟有所顧忌,直到下令襲擊荊州前,仍然遲疑不決。因此,在襲擊關羽前,孫權召開了「御前會議」,將身邊近臣召集在一起商議是否襲擊荊州。

《三國誌》卷六十三《吳范傳》載:「(孫)權與呂蒙謀襲關羽,議之近臣,多曰不可。權以問(吳)范,范曰:『得之。』」雖然當時孫權近臣大都認為不可進攻荊州,但卻沒有看到一個有影響力的近臣出來勸阻,因此這些勸阻都流於表面而沒能影響孫權。而吳范在當時近臣中算非常有影響力的,吳范善於占卜,曉暢象數,頗識陰陽,因此孫權每遇大事都會請吳范占卜解說。

《三國誌》卷六十二《是儀傳》載:「孫權承攝大業,優文徵(是)儀。到見親任,專典機密,拜騎都尉。」《三國誌》卷六十二《是儀傳》載:「呂蒙圖襲關羽,(孫)權以問(是)儀,儀善其計,勸權聽之。」由此看,如果魯肅在世,必能以大局觀念,長遠觀點,勸諫孫權不要襲取荊州,擒拿關羽。因此魯肅去世,孫權才開始謀劃襲擊荊州的方略。

三、總結

綜上所述,魯肅一直主張孫劉聯盟,「欲合孫氏於昭烈以共圖中原」,並一直竭力維護孫劉聯盟,可謂「守之終身而不易」。之所以維護孫劉聯盟,是因為孫劉聯盟既是江東維護自身安全的重要憑借,又是魯肅為孫權規劃新的帝業方略的核心環節。可惜,魯肅死後不久,孫權便棄魯肅為其謀劃的新方略,轉而重拾舊方略,以至於孫劉火拚,損耗嚴重,使孫劉失去了爭雄中原最佳的時機,也為孫劉的滅亡敲響了警鐘。由此看,「孫權對魯肅『兩長一短』的評價有失公允」。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