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留給孫權的是一筆豐厚的資產,但平靜的浪濤下是暗流湧動,危機四伏。掌舵人稍有不慎,隨時都有翻船的危險。從孫策對張昭的遺言中可以看出他的憂心忡忡。
孫權接手時有六個郡
我們一般知道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托孤時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治好這個國家。如果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他才能不行,你就取代他吧。
這既是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也可以理解成是試探和警告。但這種內涵豐富的遺言,版權並不屬於劉備,是複製了孫策的話。
孫策臨死之前,叫來弟弟孫權,給他佩上印綬,把張昭召到身邊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如果孫權能力不行,你就取代他吧。如果事情不順利,你就從容地歸順曹操主持的朝廷,不要有什麼顧慮。
這說明孫策覺得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對於孫權能不能穩住江東也沒有把握,隱含一點點的悲觀。後來曹操大舉進攻南方,張昭主張投降,與這句遺言有一定的關係。
孫權接手的時候共有六個郡,除丹陽郡外,分別是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吳郡(今蘇州一帶)、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帶)、廬江(今安徽合肥一帶)、廬陵(今江西吉安一帶),廬陵郡是孫策從豫章郡中分出來的,都屬於揚州,大致相當於現在蘇南、浙江、江西、安徽等部分地區。揚州只剩九江郡(大致為今安徽、河南南部等地區)在曹操手中。孫權才19歲,相當於剛進大學校門的學生。但由於有兩個得力助手,那就是張昭和周瑜,一文一武,江東的局勢漸漸穩定下來。
蘇州當時很不安全
既然局勢穩定,政權中心放在哪裡呢?可惜的是,孫權並沒有看中秣陵,而是選在了吳郡,就是今天的蘇州,一呆就是8年。為什麼會選中蘇州呢?並不是因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孫權要在這裡尋歡作樂。而是因為戰略上的考慮。孫權要和平、團結和穩定,但敵對勢力依然很多,國內形勢錯綜複雜,北方大亂,南方同樣不太平。縱觀孫權定都的原因,基本可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打仗的需要。
當時的蘇州不像現在是溫柔富貴鄉,而是極不安全的地方,因為這裡的山越人很多。山越就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後人,部落很多,後來泛指居住在山地的越族人。沒有建成統一的政權,散落在江南,隨著漢人生活的地盤越來越大,他們像美國的土著人一樣,被趕到了山裡或者森林裡居住。
在中學課文裡有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面寫道: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有良田美池,雞犬相聞,住在裡面的人怡然自樂。他們說先世的時候避秦時亂,率家人來到這個絕境。這裡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是個人間仙境。
但這只存在於文人的想像中,現實中並沒有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