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開國皇帝,當他登基之後,往往會給自己的父祖追尊帝號,表示不忘本。秦始皇追尊他的父親莊襄王為太上皇,劉邦的父親因為還活著,直接就被尊封為太上皇,曹丕的父親曹操因為是魏國的開拓者,被追尊為武皇帝,而晉國的實際開國者司馬懿則被追尊為宣皇帝。司馬懿死後,接掌魏國大權的是長子司馬師,司馬師死後,權力移交到了弟弟司馬昭手中。司馬昭具備了代魏而立的一切條件,所以才有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但他要學曹操做做樣子,最終這代魏的任務就由他的兒子司馬炎完成了。司馬炎除了追尊他的爺爺司馬懿為宣皇帝,父親司馬昭為文皇帝,還沒有忘記他的伯父司馬師,給了他一個景皇帝的尊號。司馬師是父親司馬懿和弟弟司馬昭之間的一個過渡性人物,由掌控魏國大權到掌控魏國皇帝就是由他實現的,可以說,這個人也是由魏到晉的一個關鍵人物,司馬炎給他一個帝號,也算是不忘他的功勞。三國的東吳國有點兒類似於這種情況,在孫權和父親孫堅之間有一個孫策,而孫策對於吳國的建立,其重要性要比司馬師大得多,但孫權當皇帝後,卻沒給孫策帝號,只是封了一個王。
那麼,孫權為什麼不給孫策追尊帝號呢?先來看看孫堅、孫策對於孫權稱帝的作用。
孫堅成名於長沙太守,因功被封為烏程侯。諸侯討伐董卓,孫堅舉兵響應,等到了南陽,已經有了數萬軍隊。在魯陽,孫堅見到了袁術,被袁術宣佈為代理破虜將軍,兼任豫州刺史。孫堅在討伐董卓的戰鬥中勇猛異常,斬殺掉董卓的都督華雄,被董卓看成是勁敵之一。這一度引起了袁術的畏懼,曾經以斷絕軍糧來挾制他。董卓西走長安以後,袁術派孫堅攻打荊州的劉表。劉表派黃祖迎戰孫堅,被孫堅打敗,孫堅乘勝追擊,渡過漢水後包圍了襄陽。就在孫堅包圍襄陽,繞城巡視地形時,被黃祖軍隊的士兵用箭射死。孫堅哥哥的兒子名叫孫賁,他率領孫堅的部屬投靠了袁術。
孫策是孫堅的長子,孫堅死後,孫策安葬了父親,安置好了母親,就投奔了舅舅吳景,吳景當時擔任丹陽太守。後來孫策到了袁術這裡,受到袁術的器重,並把他父親孫堅以前統領的部隊交給他。袁術因為廬江太守不服從徵調,派孫策前去征討,許諾勝利後就讓孫策擔任廬江太守。孫策打下了廬江,但袁術卻任命了劉勳為太守,這令孫策非常失望。舅舅所在的丹陽郡被劉繇佔有,劉繇又和袁術對立,袁術就讓吳景、孫賁等人攻打屬於劉繇的張英部隊,可是打了幾年也沒有打下來。孫策藉機勸說袁術,要求幫助吳景等人平定江東,實則是趁機獨立創業。袁術雖然給了他一個代理殄(音:tian)寇將軍的名號,卻只給了他一千士兵,十幾匹戰馬。但是,是猛虎只需有片山林,是蛟龍只需有個海洋,龍游大海虎歸山林的孫策,等到了歷陽,隊伍就已經擴大到五六千人了。到他渡過長江,那戰鬥力更是強大無比,以至於兵鋒所指,無人能擋,再加上軍隊紀律嚴明,所過之地就如同大水覆蓋一般。吳景、孫賁等人打了幾年都沒有打下來的那幾支軍隊,在孫策面前簡直就是不堪一擊,等到劉繇棄軍逃跑以後,江南郡縣幾乎就是聞風而降。孫策就這麼一路打過去,從歷陽渡江到打敗嚴白虎佔領會稽,好像只是巡視自己的轄地一樣,都沒有什麼好寫的事情似的。打下會稽,孫策自任會稽太守,再讓舅舅擔任丹陽太守,孫賁擔任豫章太守,其他江南各郡縣也都換上了自己的人。到袁術僭號稱皇帝,孫策藉機會脫離袁術自立。曹操宣佈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孫策為吳侯。
吳國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
袁術敗亡,介於吳和荊州之間還有一個廬江,太守叫做劉勳,袁術的一些部眾想投靠孫策,也被劉勳截留。孫策假意和他結成同盟,在鼓動他攻打上繚時突襲廬江,劉勳失敗,江南完全歸孫策所有。曹操此時正畏懼於袁紹的勢力強大,只能安撫孫策,不但和他結成兒女姻親,還讓屬下舉薦孫權為茂才。
孫策的志向並不會只有一個江南,當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交戰時,孫策把目標又對準了皇帝所在的許縣,志在全國。只可惜為刺客所殺,只得將未竟事業交給弟弟孫權。
孫策留給弟弟的不僅是江南和淮揚部分地區以及一支能征慣戰的軍隊,還給他留下了一班文武大臣,最著名的就是張昭和周瑜。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吳國的基本盤都是孫策打下的。如果把孫堅的作用和孫策比較一下可以看出,孫策給孫權留下的,應該比父親給他留下的更多。當然,父親即便是沒留下什麼也應該追尊號,但沒有孫策,孫氏的事業早就終止在袁術手裡了,別說是吳侯吳國,就是那個烏程侯也難以繼承下來。再將他們和司馬師兄弟相比,孫策的作用顯然也要大於司馬師。司馬師的作用主要在於對魏國政權和皇帝的控制,但對於魏國政權的控制,是父親司馬懿在世時就已經完成了的,司馬師的「功績」只在於敢廢立皇帝,完成了對大臣們「選邊站隊」的一場測試。而孫策是在父親的事業已經中斷,只是留下一個好名聲的情況下,把這個無形資產變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吳國。兩相比較,司馬師是把小做大,而孫策則是把無做成有。正因為如此,孫策對於孫權的作用,要比司馬師對於司馬昭的作用要大得多。但司馬昭稱王「給」了哥哥一個景王,而孫權稱王卻什麼也沒有給。等到當了皇帝,才給了孫策一個桓王尊號。
三國形成,各立皇帝,天下仍然征戰,並未和平,為什麼?就是都在喊著要統一全國。不過,總讓人有種感覺,孫權統治下的吳國,不可能實現國家的一統,因為這個皇帝實在小家子氣,缺乏他哥哥的那種豪情大略。還在早些時候,赤壁獲勝,曹操軍力大損,西北軍閥又在蠢蠢欲動令曹操無力南顧,孫權是有條件實現天下兩分的。但是,孫權卻否定了周瑜的意見,最終成全了一個劉備,也給自己留下了一個永久的敵人。赤壁打敗曹操以後,周瑜又花了一年時間打下了江陵。這樣一來,荊州七個郡三分,江南四郡歸劉備,江夏、南郡歸孫權,南陽郡歸曹操。此時的劉備,雖然擁有荊州江南四郡的大片土地,但這兒地廣人稀,生產力落後於中原,要想成就大事,必須要有江北土地,於是到東吳去見孫權借江北之地。對此東吳人是有意見分歧的,周瑜主張不借,還要把劉備扣留下來,而魯肅主張借給。周瑜認為,劉備是天下梟雄,又有關張這樣的熊虎之將,一旦借給他土地,就如同蛟龍得到了雲雨,將沒有辦法限制他。魯肅則認為,曹操的力量還強,孫權剛剛得到荊州,還沒有樹立威信,不如借助劉備來抵禦曹操。孫權採納了魯肅的意見。兩人誰的意見對呢?這要看曹操有沒有力量南下和孫權自己有沒有雄心壯志和戰略眼光。曹操到死都沒有再進攻荊州,說明這時候荊州已經不是他的用兵方向,更何況赤壁之後他的力量大受損失,恢復需要一段時間。剩下就要看孫權的雄心了。劉備能夠替你抵禦曹操,周瑜為什麼就不能替你抵禦曹操?如果這換做是他哥哥孫策,恐怕早就把大帳遷到武昌了(江夏郡)。即便是不能立刻進攻中原,收復荊州江南四郡然後入川奪取益州還是可行的。可惜小家子氣束縛了他的手腳,也決定了他的眼光不夠長遠。孫權後來論及魯肅,說勸他借給劉備土地是魯肅一短,問題是周瑜說不能借,你孫權為什麼不採納?關鍵是自己眼光短淺,懊悔也來不及了,這怪不得別人。
三國三帝王,孫權手裡的牌雖然比不上曹操,但要比劉備好得多,但要論個人成就,孫權最差。孫策加上孫權,應該相當於一個劉備,可惜孫權容不下哥哥一個帝號,那天下之志也就留在了偶爾靈光一現的片段當中。至此讓人看到,孫權不給哥哥帝號,完全是小家子氣的所致。
最後附帶說一點,劉備為什麼沒有給父祖追尊帝號呢?劉備建立的是漢國,也就是仍然延續的漢獻帝劉協的那個王朝,所以說「先帝」是沒有他的父祖什麼事兒的。所謂「西漢」、「東漢」和「蜀漢」是後人給分的,至於他們自己,則都認為是一脈相承的正統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