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曹爽選擇在洛水投降司馬懿,而這素來被許多史家認為是一個敗筆,但是究竟情況如何呢?假如曹爽不投降,真的就能反敗為勝嗎?
首先,「高平陵政變」是司馬懿在正始九年正月初六發動的一場政變,當時司馬懿雖然表面上沒有兵權,但是自己的兒子司馬師卻豢養了三千死士。而當時曹爽和小皇帝一起,駕幸高平陵,趁著曹爽不在洛陽的機會,司馬懿果斷髮動政變,三千死士首先佔領了司馬門。司馬門是皇城最重要的地方,連接著內城和外城的武庫。喪失司馬門以後,內城的禁軍沒有武庫,也就沒有充足武器,這就已經徹底喪失了戰力,而外部的禁軍沒有內部的消息也不敢輕舉妄動,整個皇城已經徹底被一分為二。
在這之後,司馬懿選擇去見了當時的郭太后,並且用威逼利誘的手段從郭太后那裡得到了討伐曹爽的詔書。這時洛陽已經完全被司馬懿所掌握,司馬懿得到了政治上最大的籌碼。他很快就下令接掌全城防務,命令高柔假節接管曹爽的軍馬,同時命令大司農桓范接管中領軍曹羲的兵馬,控制洛陽全城。但是司馬懿沒料到的是,桓范根本沒有聽從他的號令反而出城找了曹爽,桓范對曹爽表示,如果此時發動兵馬,直接去許昌搬來救兵,那擊破司馬懿就是易如反掌,但是曹爽卻沒有同意,氣的桓范直接開始罵娘。
那麼如果曹爽當時聽了范桓的建議,真的就會成功嗎?我們先來看看當時范桓是怎麼說的:「調動洛陽附近屯田的士兵和中領軍別營的士兵,護衛魏帝曹芳到許昌,再以大司農的印章調動全國的糧草供應,以皇帝名義起兵攻打洛陽,則可以一舉而成事。」實際上,桓范並沒有說錯,司馬懿再老奸巨滑,也不能控制整個魏國,司馬懿再能打,也要用實力才能對抗,比較一下雙方的基本盤和實力就知道了。當時司馬懿僅僅控制了京城洛陽而已,他手下的軍隊無非就是洛陽城中的禁軍,而這些禁軍不足一萬人,就算加上司馬懿的三千死士,能招募軍隊,也只限於洛陽城內,因為城外的軍隊都被曹爽徵調了,而且城外中領軍別營的軍隊全部被曹爽徵調,以及洛陽城外屯田的軍隊也被曹爽徵調。
而且,曹爽的兩個弟弟都是掌管洛陽禁軍的首領,雖然城中的禁軍被司馬懿控制,但並不是所有的禁軍都是鐵板一塊的歸屬司馬懿,如果曹爽兄弟以禁軍首領名義,外加皇帝名義勸城中禁軍放下武器,其實這事是有可能成功的。再者,曹爽是大將軍,手握全國兵權,兵符是隨身攜帶的,可以調到全國的兵馬來勤王。更為重要的是,皇帝還在曹爽手中,「挾天子以令諸侯」是絕對的政治正確,太后的名義是無法與皇帝的名義相比的。而當時司馬懿只有一萬人,曹爽能調到的軍隊至少有幾十萬,許都離洛陽又不遠,只有兩天兩夜的路程,曹爽只要不是傻子,怎麼都能拿下司馬懿,絕對的實力加上絕對的政治正確,足以鎮壓造反的司馬懿。
這只是軍隊實力的對比,再看兩個陣營的支持力度,支持司馬懿的人大多是受曹爽排擠的朝中重臣,既然是被曹爽排擠,那就說明這些人沒有實權,一批沒有實權的人支持司馬懿,人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不如一個用實權的桓范,人家是大司農,掌管全國糧草供應,立馬就能調來糧食,這就是實權。可能有人會說,當時天下的士族都支持司馬懿,那您就是完全不懂政治了。曹魏是士族政治沒錯,支持司馬懿的確實有一部分是朝中重臣,也是當時的士家大族沒錯,比如蔣濟、陳泰、高柔等,但這畢竟是少數,曹爽這邊陣營的士家大族更多,比如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桓范等都是出身士族。
再說,司馬懿已經裝病好幾年了,朝中及地方上的人事安排都是曹爽決定的,曹爽在地方上安排了不少親信,都是有實權的人物,這些人肯定支持曹爽吧,比如征西將軍夏侯玄,夏侯尚的兒子,夏侯霸的侄子,還有征蜀護軍夏侯霸,直接就是曹爽的親戚。這兩位是曹魏西部戰區的實權人物,早就替代了司馬懿主持關中時期的心腹。再加上淮南的王凌、令狐愚這些實權人物,鐵定是反對司馬懿的,他們在司馬懿高平陵事變後二年就起兵造反了,還有曹爽的心腹荊州刺史李勝,肯定支持曹爽,曹爽手握天下兵權,又有皇帝,地方上的實權人物哪裡敢不聽從曹爽的命令呢?
也許又有人會說,司馬懿用兵如神,詭計多端,一定能充分發揮各種計策打敗無能的曹爽。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是歷史,戰爭並不是某一個人很有才就決定輸贏的,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詭計都是徒勞的。而且司馬懿當時已經到了生命中的最後時刻,「高平陵政變」後兩年司馬懿就去世了,如果一旦戰事啟動,他還能活幾年,萬一在戰爭中死去,這仗還用打嗎?
最後,以上分析的前提是曹爽聽從了范桓的建議,而且曹爽自己不是個蠢貨,才有機會鎮壓司馬懿。然而事實卻很遺憾,曹爽完全跟司馬懿不是同一級別的對手,他天真地以為自己掌控了皇帝,就能夠掌控朝政大權,可他在威望和資歷上遠遠不如司馬懿,若是換成他的父親曹真,「高平陵政變」根本就不可能發生。說白了,這一切都源於曹爽資歷不夠,要不然怎麼會在一天之間,就讓司馬懿就完完全全掌握了大局呢?
最終司馬懿僅憑一場「高平陵政變」就拿下了曹爽,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奪走了曹氏四代人打下的江山,這不得不說是個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