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實的赤壁之戰:以少勝多 奠定三國鼎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真實的赤壁之戰:以少勝多 奠定三國鼎立

赤壁之戰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其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基礎」。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這場戰役雙方兵力很懸殊,曹操一方投入的兵力有三四十萬,有的甚至認為多達八十萬,戰役的過程也複雜跌蕩,從舌戰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到連環計、蔣干盜書、周瑜打黃蓋、華容道等,一曲三折、波譎雲詭。但根據對史料的分析,這場戰役曹操並沒有把孫權作為對手,所以規模也沒有那麼大,過程也不複雜,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沒有的,甚至結果也沒有那麼嚴重,距離「三分天下」還相當遠。總之,這是一場目標、規模、過程、結果都被高估的戰役。

一、戰役目標被高估,曹操想打的其實只是「夏口之戰」

建安十三年(208)初,曹操結束北征烏桓之戰回到鄴縣,雖然打了大勝仗,但曹操或許發現在戰略上他被動了,為準備北征花了很大精力,僅在冀州、幽州一帶大修運河就耗費了數年時間。由於把戰略重點放在了北邊,劉表、劉備得以喘息,更可怕是的孫權在江東進一步崛起,曹操坐不住了。只準備了幾個月曹操就率兵南下了,不過他的運氣不錯,劉表在關鍵時刻死了,繼位的劉琮主動投降,劉備被迫南逃,曹操不費大力氣就取得了襄陽、江陵等荊州重鎮,尤其是佔領了劉表的後勤基地和水軍基地江陵,讓他在長江之上也無所畏懼起來。

在江陵,曹操召開軍事會議研究下一步的行動,也許勝利來得超出預料,所以曹操的智囊和武將們普遍比較樂觀,除賈詡等個別人外,大家都認為應趁勝追擊,有人還認為孫權不會與劉備聯合,會把劉備殺掉向曹操示好。這種奇怪的想法其實也不奇怪,就有不到一年之前,袁紹的兩個兒子在曹操追擊下逃到了遼東,想投奔公孫康,公孫康懾於曹軍的威嚴把二袁殺掉,首級呈來。樂觀人士估計,在氣勢如虹的曹軍面前,孫權就是第二個公孫康。

此時已進入冬季,北方將士已出現有人水土不服的症狀,但這些都沒有阻止曹操進軍的決心,在江陵的曹軍主力於是出發了,他們大部分人是坐船東進的,這樣可以節約時間和體力,但他們進軍的目標不是什麼赤壁,這個鬼地方曹軍將士們大概還很少有人聽說過。他們的目標更不是江東,孫權的地盤還很遙遠,剛剛拿下荊州,不到3個月就再發動一次江東之戰,曹操再自信再狂妄,也不會這麼用兵。那麼,曹軍的戰役目標是哪裡呢?

是夏口。漢水下游亦稱夏水,夏口即夏水入長江之處,也就是今武漢所在的位置,劉備和劉表的另一個兒子劉琦在這裡,曹操其實下面想打的是一場「夏口戰役」,以消滅劉備、劉琦為目的,如果此戰役目標達成,他才算徹底取得了荊州。

有人認為不對,曹操不是給孫權寫了一封信嗎?信中提到自己正率八十萬大軍前來,要找孫權「會獵」。這封信的確是有的,不只是在演義裡,但正是這封信說明曹操不可能直接把孫權作為對手,這封信可以理解為挑戰書,但它更像一封恐嚇信,曹操擔心孫權與劉備、劉琦聯合,所以才寫信來嚇阻,當時孫權及其主力在柴桑即今九江一帶,距夏口尚有數百里,曹操如果真想跟孫權「會獵」,那也應該在夏口之戰結束後,況且真要動手的話,還寫不寫信告知就很難說了。

所以,曹操此行只想打一場「夏口戰役」,消滅孫權不是此戰的目標。

二、戰役規模被高估,其實雙方兵力算不上「懸殊」

當初,曹操為追擊劉備而率一部分人馬先來到了江陵,曹軍的主力還在襄陽一帶,以後陸續有一部分人馬到了江陵,加上劉表在江陵的水、陸兩軍,曹軍整個荊州地區的人馬被分成了兩大部分,襄陽附近的姑且稱「北路兵團」,江陵附近的姑且稱「西路兵團」。

來看看這兩個兵團的大致兵力。

根據《三國誌》各人傳記中的記載,隨曹操南下的主力包括曹純、曹真、曹休統領的虎豹騎,許褚統率的宿衛軍,以及徐晃、滿寵、任峻各部。徐晃此時的軍職是橫野將軍,滿寵是奮威將軍,任峻是長水校尉,也就是說曹操親自帶來的這一路大體上有兩個「軍」,再加上數千人的虎豹騎和一部分宿衛軍,任峻的水軍應該是曹操在北方訓練出來的,人數不會太多,以上各部加在一起說五萬都是高估。

除此之外就是原荊州的水軍,大體上有兩三萬人左右,有各式戰船數千艘,基本上都參加了即將開始的江夏戰役,加上一部分陸軍,至多也就在五萬上下。

在江陵曹操手裡有十萬人左右,這其實不少了,官渡之戰他直接投入的總兵力也沒有這麼多,收拾夏口的劉備和劉琦足夠了。當然曹操不能把這些人馬都帶走,他留曹仁守江陵,從此地穿越如今的三峽庫區即可到達益州,劉璋雖然表面臣服,但不得不留上一手,所以讓曹仁守在這裡監視上游的情況。事實證明,幸好有了這個佈置,否則曹操有可能回不來了。

所以,曹操從江陵帶走的主力,應該在七、八萬之間。

北路兵團包括於禁、張遼、張郃、樂進、路招、朱靈、馮楷各部,他們此時的軍職全部是將軍,其中於禁是虎威將軍,張遼是蕩寇將軍,張郃是平狄將軍,樂進是折衝將軍,路招是揚武將軍,馮楷是奮威將軍。也就是說北路兵團主力是這七個「軍」,按照漢代軍制一個「軍」滿編狀態下有一萬多人,這個兵團約十萬人左右。這幾位「軍長」都是特別能打的猛人,除了馮楷事跡較少之外,其餘各位都身經百戰、功績赫赫。一般這樣的猛將不免都有點脾氣,他們對曹操一向忠心耿耿,也服服帖帖,但是除了曹操之外能鎮住他們的恐怕就沒有幾個了。

曹操考慮再三,把給自己當過辦公室主任(司空主簿)的趙儼派過去擔任北路兵團聯席參謀長(都督護軍),起協調聯繫作用。西路兵團東進的同時,曹操命北路兵團沿漢水而下,目標也是夏口,曹操的打算是兩支人馬在夏口會合,把劉備、劉琦徹底消滅。

綜合來看曹軍主力有兩支,總人數不到二十萬。周瑜為孫權分析敵情時,說曹軍主力遠沒有八十萬,大約二十多萬,其中十五六萬是自己帶來的,荊州降卒有七八萬(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應該說,作為密切關注曹軍動態的高級將領,周瑜的判斷是大致不錯的。再說孫劉聯軍,孫權請周瑜任聯軍總指揮時,周瑜向孫權提出要五萬人,孫權一下子拿不出來,只能先交給他三萬人,劉備所部此時已不到一萬人,劉琦所部約一萬多人,三方相加約五萬人左右。面對弱勢周瑜很聰明,沒有在夏口擺好陣式等曹軍來,他主動出擊,過夏口迎著曹軍的西路兵團求戰,雙方相遇於赤壁,這時曹軍的北路兵團還在漢水。

所以,直接參加赤壁之戰的雙方兵力對比應該是五萬對八萬,說「懸殊」比較勉強。

三、戰役複雜程度被高估,其實只是一場遭遇戰

長江上兩支大軍相向而行:從上游順江而下的是曹軍的西部兵團,由曹操親自率領;從下游逆流而上的,是孫劉聯軍,由周瑜指揮。一方志在必得,一方鬥志昂揚,兩支大軍終於在長江上相遇了,相遇地方大家都知道,名叫赤壁。

這個地方的具體位置歷來有爭論,歸納起來居然有二十多種說法,比較集中的有五種,包括蒲圻赤壁、江夏赤壁、漢陽赤壁、漢川赤壁、嘉魚赤壁等,它們不僅有在長江上的,還有在漢水之上的。一般來說,現在公認的地方是湖北省蒲圻縣,如今該地已改名為赤壁市。如果從曹軍出發地江陵算起,以曹操的目的地夏口為終點,蒲圻赤壁大體位於其四分之三處,曹操率水軍走了四分之三的路,眼看快到夏口,遇到了周瑜率領的孫劉聯軍。

此時是建安十三年(208年)農曆十月,十二年前,剛剛挑起家族事業重任的孫策向張紘求教,張紘向孫策提出了著名的「江都對」;前不久,劉備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提出了更著名的「隆中對」。在這兩份戰略規劃書裡都提到了荊州,其支點就是佔據荊州,然後謀求發展,而眼下即將開戰的這一仗,決定他們提出的設想是現實還是空想。

然而,正史對這一仗的記載卻十分簡單,全部檢索出來也就那麼幾段:

《後漢書》漢獻帝劉協紀:十月一日,發生了日食。曹操率水軍討伐孫權,孫權命周瑜將其擊敗於烏林、赤壁。(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之於烏林、赤壁)。

《三國誌》武帝紀:曹操率軍到達赤壁,與劉備交戰,失利。這個時候發生了大瘟疫,將士死了很多,於是撤軍。(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三國誌》吳主傳:命令周瑜和程普為正副總指揮,各率一萬人,與劉備一塊進軍,和曹操遭遇於赤壁,大破曹軍。曹操把剩下的船燒了,之後撤退,士卒中發生了飢餓和瘟疫,死了一大半人。(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

《三國誌》先主傳:和曹操戰於赤壁,把他擊敗,燒了他的戰船。劉備與吳軍水陸並進,一直追到南郡,此時發生了瘟疫,曹軍死了不少,曹操撤回北方。(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三國誌》諸葛亮傳:孫權大喜,隨即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水軍三萬人,隨同諸葛亮一塊見劉備,聯合抵抗曹操。曹操敗於赤壁,率軍撤回鄴縣。(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

此外,《三國誌》甘寧傳、呂蒙傳、黃蓋傳和關羽傳等也記載著赤壁之戰的內容,但也都是潦潦數語而已。這些記載不僅十分簡單,而且有多處自相矛盾。關於戰鬥發生的地點,除了赤壁以外,又出來個烏林,此地位於如今的湖北省洪湖縣,在長江以北,與赤壁隔江相望;關於作戰對象,有說曹操與劉備交戰的,有說曹操討伐孫權的;關於戰鬥的結果,有說曹操被打敗的,有說曹操自己撤退的。

僅有上面這些史實似乎勾勒不出來赤壁之戰的全貌,但史實的確如此,看起來不像一場有謀劃的大戰役,而是一場沒有準備好倉促打起來的遭遇戰。圍繞這場大戰的其它故事,如舌戰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蔣干盜書、周瑜打黃蓋、關羽義釋曹操等等,都在史書上查無出處。

四、戰役結果被高估,其實只是「三分荊州」

赤壁之戰是一場遭遇戰,甚至算不上一場戰役,曹操的確被打敗了,但即使全軍覆沒,失去的也只是一個西進兵團,他很快退回江陵,北路兵團也全數退回到襄陽。此時在荊州曹軍主力仍有十幾萬,超過孫劉聯軍總和,荊州最重要的三座城池襄陽、宛城和江陵也盡在曹軍掌握之中,說一場赤壁之戰就徹底打敗了曹操,馬上出現了「三分天下」的局面,顯得十分誇張。

對孫權和劉備來說,現在還根本不可能幻想什麼「三分天下」,他們的目標是把曹操的勢力從荊州擠走,至少也要把江陵奪過來,佔領整個長江防線。但曹操沒有從江陵撤軍的意思,孫權不得已,親自率軍攻擊曹軍的左翼,在合肥一線開闢新戰場,曹操無力兼顧,在堅持了一年多之後,最終放棄了江陵,但荊州重鎮襄陽、宛城仍在曹軍手中。

赤壁之戰後孫權搶地盤的速度最快,先後設置了三個郡,基本控制了從今九江到宜昌一段的長江防線,給劉備的只有半個南郡。

赤壁之戰結束兩年後,劉備冒險出使江東,從孫權手中又「借」來半個南郡,遂以公安為基地不斷擴展勢力,佔有了荊州的江南四郡,才算有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

之後荊州的局面相對穩定下來,原荊州七郡裡曹操佔有整個南陽郡和南郡的一部,孫權佔有江夏郡和其他一些地方,劉備佔有大部分南郡以及零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和武陵郡,三家瓜分了荊州。

劉備在荊州新設了襄陽郡、宜都郡,孫權新設了彭澤郡、漢昌郡,曹操新設了章陵郡、南鄉郡。荊州的格局依然很複雜,「三分天下」還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三分」,應該在劉備進入益州之後,赤壁之戰五年後的建安十八年(213),劉備在益州北部的葭萌關即今廣元昭化古城起兵取成都,這才正式拉開了「天下三分」的序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