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什麼最後稱帝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在東漢末年時期,魏、蜀、吳三國並立,三方相互抗衡、相互制約,在歷史上都存在了很長的時間,並且對於我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進程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三個國家各自治理自己的統治領域,魏國、蜀國的統治者曹丕和劉備都先於孫權稱帝,孫權之所以稱帝較晚,是因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尋求魏國的保護。
蜀國和吳國之間一直在進行軍事方面的鬥爭,尤其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時候,孫權派遣自己的大將呂蒙攻破了蜀國的領域江陵,這兩個國家之間的仇怨就此埋下。後來孫權有奪取了蜀國的荊州要塞,雖然孫權取得了勝利,但是長時間的帶兵作戰,使得吳國的兵力逐漸衰弱,軍隊已經無法應付大規模的作戰,為了避免蜀國對於吳國進行報復,也吳國的軍隊減少再次得損失,孫權並沒有自己稱帝,而是選擇成為吳王,臣服於魏國,聽命於曹操。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記載孫權:「稱臣於操,稱說天命。」孫權向曹操稱臣,一方面承認了曹操是一國統治者的地位,這樣曹操就不會再出兵攻打吳國,同時也有了曹操的庇護,蜀國也會擔心曹操和孫權聯手攻打自己,自然也就不會主動再去挑釁吳國。
然而事實上孫權的所思所想都被曹操所知曉,他表面上冊封了孫權為南昌侯,這也等於間接地承認了孫權佔領吳國的合法性。但是曹操最根本的目的還是想要激發孫權和立碑的戰爭,自己好置身事外,並且坐收漁翁之利。
劉備為了奪回自己的領地,開始派出國家的精兵來攻打孫權,孫權抵抗不過,就開始向魏國求救,並向魏國投降,但是當時的曹操已經去世了,繼位的是曹丕,曹丕讓孫權送到魏國一位質子,魏國就出兵就吳國,但是孫權本來就不是真心要投降,因此孫權自然不會送給魏國質子,魏國出兵之事也就不了了之,後來吳國將軍打敗了劉備的軍隊,這時候魏國趁機攻打吳國,吳國和魏國之間已經屬於決裂的狀況。
但是此時的孫權雖然建立了新的國號,但是自己卻並沒有稱帝,因此為他還在思考。如果自己稱帝,就代表與魏國徹底走向對立,他害怕自己的軍事實力無法與他們抗衡,因此孫權不稱帝,也是為了給自己留一條與魏國和好的後路。後來再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掌握了國家的政治權力,他沒有按照劉備的方式對於吳國進行交戰,而是重新與吳國較好,孫權消除了與蜀國之間的威脅,自然也就不用再忍受魏國的統治,於是孫權在這時才敢稱帝,正式於魏國交戰。
自身實力相對較弱。
雖然當時國家已經分裂為了三部分,但是三國之間的實力確實不同的。在魏國和蜀國先後稱帝之後,兩個國家就開始為了實現各自的目的開始進行權力的爭奪戰,如果孫權此時也稱帝,就代表了孫權也要參與到國家的權力鬥爭之中,而孫權稱王,就代表孫權承認了魏國的統治權力,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魏國的屬地,臣服於魏國。
孫權充分考慮到自身受到國家實力的限制,吳國相比較其他兩國的軍事實力來說,相對較弱,蜀國一直是與吳國有仇恨,魏國如果攻打吳國,蜀國必定也會參與到其中,幫助魏國攻打吳國,即使是一個魏國單獨攻打自己,吳國都很難成功的守住自己的江東地區,更何況是與魏國和蜀國國同時進行交戰。在這種情況下,孫權只能稱王稱臣,而不能稱帝,從而避免引起魏國對於吳國的進攻。
因此孫權為了穩定國家的發展,避免國家受到其它兩個國家的同時攻打,就暫時沒有稱帝,不參與到魏國和蜀國之間的權力爭奪,在權力的戰爭當中想要明哲保身。
孫權自身統治國家的能力限制。
雖然世人對於孫權的評價大都是認為他是一帶英主,認為他在國家治理過程中採取了許多的有效措施,但是孫權本人卻是對於自己的評價比較保守,根據《三國誌·孫策傳》中的記載,他的兄長孫策也曾經對於孫權這樣評價:「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策同樣認為孫權有很強的治國能力,但是他的能力只限於能夠保住江東地區不被別國佔領,但是孫權本人並沒有爭奪天下的能力,並且這樣的評價也得到了孫權本人的認可,他對於自己的能力也進行估計,同樣認為自己所能夠做到的也只是保住自己的江東地區,而參與到全國政權的爭奪當中,孫權雖然有這個慾望,但是卻沒有這個實力。
因此孫權自身的願望就是保住江東地區,將江東地區發展起來,他本身並沒有爭奪天下的想法。同樣曹操也正是看中了孫權自身在管理國家方面的才能,所以才封孫權為南昌侯。因為孫權只想治理自己的江東地區,這點與劉備想要光復漢室,實現全國統一的目的並不相同,因此在劉備和曹丕先後稱帝之後,孫權依舊沒有稱帝,只是稱王,因為他認為治理自己的江東地區不需要稱帝。
但是發展到了後期,孫權解除了來自蜀國的威脅之後,加上自身國家實力不斷提升,孫權統一國家的願望也逐漸強烈起來,最終還是參與到了國家的權力爭奪當中,也在黃龍元年,也就是公元228年,正式改稱帝。
在三國並立的狀況下,三位統治者事實上都想爭奪最高的國家統治權力,實現國家的統一,但是孫權之所以稱帝的時間比其它兩國晚,是因為對於自身的實分析得當,孫權本人也能夠能屈能伸,為了國家的長久發展,甘願暫避鋒芒,才能夠使得吳國在江東地區不斷的發展起來,這也是孫權的一種智慧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