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之戰楚魏兩國都救援趙國 其他三國為什麼會見死不救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邯鄲之戰楚魏兩國都救援趙國 其他三國為什麼會見死不救

很多人都不瞭解邯鄲之戰,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如今,邯鄲市,是河北省地級市。在地理位置上,邯鄲市位於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是晉冀魯豫四省要衝,也即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在此基礎上,在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也爆發了多次戰役。比如戰國初期,魏國曾包圍邯鄲,而在秦國崛起之後,攻破邯鄲,消滅趙國,成為秦國一統天下的必經之路。於是,在長平之戰後的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257年,秦趙兩國正式爆發了邯鄲之戰。

按照介紹,邯鄲之戰,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國與趙、魏、楚聯軍在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進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戰。此戰,原本是趙國孤軍奮戰,獨自抵抗秦國。雖然趙國上下一心,眾志成城,但是,因為長平之戰中剛剛損失了40多萬大軍。所以,到了公元前257年的時候,趙國已經瀕臨潰敗了。當然,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魏國和趙國援軍趕到,幫助趙國打贏了邯鄲之戰。那麼,問題來了,邯鄲之戰,魏國、楚國救援趙國,其他三國為何見死不救?

韓國:因為弱小而不救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在三家分晉後,韓國雖然吞併了鄭國。不過,在整體實力上,韓國不僅落後於魏國和趙國,也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諸侯國。正是因為這一特點,導致韓國朝秦暮楚,根本不敢將自己和某一個諸侯國綁在一起。而在邯鄲之戰前,秦國在長平之戰中不僅重創了趙國,也讓韓國丟失了大片的疆域。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軍越過韓國進攻趙國,被趙將趙奢擊敗於閼與(今山西和順西北)。這時,魏人范雎入秦,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根據"遠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後轉向韓國。自此之後,韓國和魏國無疑遭到了秦國的不斷打擊。而在這兩個諸侯國,韓國因為本來疆域就比較小,又比較靠近秦國,自然受到的打擊就更嚴重了。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並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截斷。上黨郡的丟失,無疑給了韓國致命一擊,這意味著韓國損失了三分之一的疆域。並且,上黨郡居高臨下,隨時可以威脅到韓國、魏國、趙國的腹地。韓桓惠王十分驚恐,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請求獻出上黨的土地以求秦國息兵。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當然,通過長平之戰,秦國還是將上黨郡納入懷中了。在此基礎上,等到邯鄲之戰爆發時,韓國自然不敢輕舉妄動了。因為一旦站到了趙國這一邊,很可能在事後遭到秦國的報復,這是得不償失的事情了。

齊國:因為中立而不救

在五國伐齊後,雖然齊國成功復國。不過,出於憤恨也好,明哲保身也罷,齊國在戰國後期選擇了中立的態度,並且一直堅守著這一立場。在此基礎上,秦國攻打其他諸侯國,自己不會出手相救。反之,其他諸侯國一起合縱攻秦,齊國也不會幫忙。比如公元前241年的最後一次合縱攻秦之戰中,齊國就沒有參加。秦王政六年(前241年),趙、魏、韓、燕、楚五國組成聯軍功,由趙將龐暖指揮攻秦。此戰,秦國新佔領的地區比較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穩定。進攻開始順利,深入至函谷關內,距秦都咸陽僅七、八十里的蕞地(今陝西臨潼北)。當秦集中兵力進行反擊時,聯軍不支敗退。第五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五次合縱攻秦之戰後,山東六國再也沒有聯合抵抗秦國了,這促使秦國最終消滅了山東六國。對於齊國來說,自然也沒能一直中立下去,也即公元前221年,秦國消滅其他五國之後,順勢結束了齊國的歷史。誠然,齊國的中立策略,是一種只顧當下,不管長遠的打算。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能夠真正做到目光長遠的人,其實並沒有多少。

燕國:因為利益而不救

最後,在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257年的邯鄲之戰中,齊國因為中立的立場,所以不救援趙國,這對於齊國來說,並沒有什麼利益上得失。但是,對於燕國來說,不救趙國則是一件有利益的事情了。因為當時的燕國想要向中原地區擴張,而當時的趙國,自然是燕國擴張方向上的重要阻礙。所以,燕國不僅沒有救援趙國,還在邯鄲之戰中對趙國趁火打劫。公元前259年(燕武成王十三年),燕國趁趙國在長平之戰大敗之際,誘使趙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眾投入燕國。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四年),燕國派栗腹帶軍攻趙,趙國派廉頗率兵抵禦,栗腹遭斬,廉頗趁勢包圍了燕國的都城。燕國派任命將渠議和,趙國聽了將渠的調處,解除了對燕國的包圍。當然,因為實力上的差距,燕國想對趙國趁火打劫,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反而被趙國著名將領廉頗包圍了都城邯鄲。

公元前243年(燕王喜十二年),趙國派李牧進攻燕國,奪取了武遂和方城。不久之後,燕國即以老劇辛為帥,伺機進襲趙國。結果劇辛輕敵,率軍冒進,被趙軍統帥龐煖擊敗,劇辛被俘殺,燕軍損兵二萬。公元前236年(燕王喜十九年),趙再次率軍伐燕,攻取狸、陽城。燕國屢屢戰敗,秦國則以救燕為名,不斷出兵攻佔趙地。

總的來說,在邯鄲之戰爆發的時候,韓國、齊國、燕國因為各自的原因,所以對趙國見死不救。但是,魏國和楚國的支援,還是讓趙國取得了邯鄲之戰的勝利。而這,意味著在戰國後期,只要有一半的諸侯國同心協力,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秦國的擴張勢頭。如果山東六國都能團結一致,秦國將被一直壓制在關中之地,難以圖謀中原。不過,滅六國,者六國也,山東六國的貌合神離,最終被秦國各個擊破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