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強悍一時的魏趙韓三國為什麼會被強秦消滅?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禮樂制度崩壞,諸侯稱王周天子已經沒有了昔日的權威。諸侯王為了稱霸稱雄為了自己的私慾相互攻打,到了戰國中後期,宋,衛、魯等國相繼被滅掉,剩下了秦,魏、趙、韓、楚、齊、燕七個國家,歷史上成為戰國七雄。
有分裂就有統一,戰國七雄最終為秦所滅,秦國統一了天下成為我國第一個封建帝國。其實在戰國初期,秦國應該說是最弱的國家之一,讓其他六國意想不到的是就是這個地處洛水以西這個貧窮之地。遠離中原文化的一個國家,經過多任秦國君王的共同努力,最終消滅了山東六國,建立了自己的秦王朝。
在這六國之中,趙魏韓是由原來的晉國分裂出去的,經過自身努力在七國之中牢牢佔據著一席之地,和山東其它四國形成鼎立局面。然而成長起來的趙魏韓三國,為什麼最終首先被秦國消滅了呢?下面具體分析一下趙魏韓三國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足以讓他們致命。
趙魏韓三家分晉(抽像圖)
註釋:「山東六國指的是崤山,崤山以東六國分別是楚、趙、魏、韓、燕、齊六國」
秦國如何成為強國的
秦國最終能滅掉六國的原因是什麼?除了自身奮發圖強之外,還需要看山東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首先秦國能從偏於一隅的小國到戰國中後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有秦王朝歷代先王的努力。從秦穆公祖制開始,開創了秦國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任用六國人才,比較著名的是百里奚,九方皋等人才 。
秦穆公之後秦國雖然陷入了一段戰亂,但秦孝公主政期間施行商鞅變法,其威力比穆公祖制更加強大。商鞅變法得到了底層百姓的大力擁護,維護了大眾人的利益,削減了秦國貴族的勢力,讓秦國軍民能得以迅速發展壯大,逐漸成為一個強國。
六國敗亡的原因是什麼?
韓國——申不害變法毀國
三家分晉後韓國也成了諸侯國之一,韓人由於奮發圖強,忠義正直且具有開拓的精神,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韓哀侯期間吞併了鄭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但是這個時間並沒有持續太久,在魏國,齊國變法之後韓國迅速被比下去了,為了能夠圖強,韓王決定變法,申不害成了變法核心人物。
申不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讓韓國起到了富強的效果,《史記》一書中記載:
「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但是申不害變法對韓國後世的影響卻非常大,可以說是致命的。申不害推崇「術治」,申不害變法雖然讓韓國強盛一時,但與此同時為韓國滅亡埋下了種子。由於韓國施行"術治",讓一個原本民眾是耿直理想的人都變成了勾心鬥角,相互不信任的韓國軍民。
用術有餘,定法不足
這就是對申不害在韓國術治的評價,申不害的術治的關鍵思想是中央集權,君主只需要監督官員是否指責到位。且申不害倡導的術治還是要靠君主本身的才能和能力,君主一句話能穩其國,同樣一句話能亂其國。申不害的術治實際上是離間了大臣和皇帝之間的距離,讓兩者之間有了一道鴻溝,相互勾心鬥角,「算計」從申不害變法之後韓國的代言詞。
申不害在用「術」的同時忽視了「法」,這點和商鞅有差異。一般通過刑法建立的制度更加讓人容易信服一些,申不害在重視術卻輕視法,這或許是申不害變法最失敗的一個點了。
魏國——重貴族輕士人
戰國七雄之中,魏國可以說在戰國初期稱霸了很長一段時間,但秦國崛起之後魏國迅速隕落,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魏國中後期輕視了士人的力量,選擇相信貴族勢力的一個結果。
魏國在戰國初期,之所以能強盛,其原因是魏氏家族從魏斯開始尊重士人人才,魏斯可以說是第一個尊士人為師傅的諸侯君王。子夏是第一個在魏國享有國師名號的士人,魏斯的這個舉動,讓當時天下士人都紛紛來投,一時間魏國士人人才濟濟。
子夏可以說是士人的鼻祖,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平民和貴族之間有一種士人的身份,他們沒有什麼權利,但是心胸有著滿腹才學,希望終有一日能夠被貴族或者君王看上得以坐高位。子夏在魏國受到如此待遇,讓天下士人對魏國好感倍加。
因魏斯對士人的重視,讓魏國得到了很多大才,開創的西河派吸引了諸侯各國人才。如李悝,吳起等當世大才,一個施行變法讓魏國煥然一新,一個在軍事上造詣頗高,奪得秦國七百多里土地。魏斯正是相信士人的才華和能力,再加上士人對功名的渴望,讓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但魏斯之後魏國對士人就顯得不那麼尊重了,在魏武侯時期魏國繼續開始親信氏族,國家大權又陸陸續續回到了魏人氏族的手裡。士人在魏國沒有了用武之地,導致了很多士人開始從魏國流失,這對魏國來說是致命的。
魏國流失的人才頗多,其中絕大多數都成了魏國後來的死敵。就拿秦國的人才來說,商鞅,公孫衍、范睢、張儀等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能臣,都是原先魏國西河派的學子士人。他們在魏國沒有受到重視之後離開,從那時起士人樂園由魏國轉向秦國,秦國給士人伸展的舞台明顯更大一些。
趙國——皇權之下的濫殺
初中文學作品《過秦論》中大詩人賈誼明確的描寫了趙國滅亡的原因: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按照大詩人賈誼的觀點,他認為趙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是趙王聽信讒言殺掉李牧等人,但是這個觀點實在是過於片面了。從根本上來說李牧的死影響不了趙國的命運,一個國家的建立與滅亡從來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影響造成的,趙國滅亡並非如李牧所說的那樣。
地方兩千餘里,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數年
這是《史記》一書中對趙國的描述,戰國中後期的趙國,在軍事和地域方面確實稱得上是大國,同時也是能在當時和秦國唯一具有一戰之力的強國。有人說長平之戰的戰敗,是趙國滅亡的主要原因,這種戰爭論並不科學,同樣秦國為贏得戰爭也付出了等代價,但秦能迅速恢復過來繼續征戰,但趙卻因此一蹶不振,起原因還是要從趙國的國家制度說起。
趙國的敗亡,其實是敗在趙國高層之間的爭鬥內亂
趙國在尚武風氣的影響之下,國內矛盾通常使用刀槍來解決問題,各大家族因為矛盾會產生私鬥。私鬥成風的趙國像極了沒有強大起來的秦國。但是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迅速改革,算是徹底隔絕了私鬥的現象,但是趙國並沒有,反而欲烈。
《史記,趙世家》中記載,自趙襄子元年為趙氏部族立國,到秦破邯鄲趙王遷被虜,十二代中竟有九次震撼性作亂妄殺。
一個國家的高層如此動盪不安,多起兵變事故讓趙國的上流社會陷入了信任危機。趙國的內耗其實深深地影響了趙國的命運。試想一下如果趙國的高層貴族相互之間充滿信任,那麼秦國在多次對趙國使用的反間計上就不會輕易得逞,廉頗,李牧的下場或是趙國內亂的最好印證。
說到底趙國的滅亡源於自身,和秦國問題不大。秦國只是常規性的伐交伐謀,真正讓趙國滅亡的是他們的內亂。趙孝成王的胡服騎射雖然讓趙國的軍隊戰鬥力大大提升,但是在經濟,制度等方面卻沒有任何影響,單單依靠軍事強大的趙國無法拯救自己。
總結:賈誼在《過秦論》中詳細描述了作者自己的觀點,六國被滅在於賄賂秦國。這種說法實際上有些片面,僅從趙魏韓三國中可以看出,三國確實各自存在著一些致命問題。如韓國之滅在於申不害變法」術治「讓韓國君臣百姓之間產生很大的隔閡,從奮發青年到老謀深算,韓國軍民都變得自私自利。魏國沒有把自己率先開創士人治國的風氣延續下去,大量河西派人才流往其它六國,為自己國家帶來無窮的災難。趙國的缺點同樣很明顯,皇族貴族對於權利的渴望超出了常人,趙國君王登基大多數都經歷兵變政變,讓趙國高層之間毫無信任可言,軍隊雖強的趙軍免不了自己國家內亂。
相比趙魏韓三國,秦國在經歷商鞅變法之後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對於秦國之前的」惡疾「,例如私鬥成風,爵位世襲和民眾無上升通道這樣的社會弊端,商鞅都對其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改變,讓國家整體上發展平穩,高層權利鞏固。雖然在嚴刑峻法上面秦國變法存在一些問題,但相比趙魏韓三國的大缺陷,這點在當時是不足以致命的。秦滅趙魏韓三國,商鞅改革之功是基礎,趙魏韓三國被滅,主要原因在於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