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諸葛亮和司馬懿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諸葛亮和司馬懿作為三國時期有名的謀臣,後人給兩人的印象確實一忠一奸,司馬懿為什麼會是最後的人生贏家?
今天且不論忠奸,單就兩人的智慧謀略來看,到底誰更聰明呢?有人說當然是諸葛亮了,諸葛孔明上通天下知地,能借東風、算後事,三國故事一大半都是諸葛亮的傳奇,就連東吳的周瑜,臨死前都痛呼:「既生瑜,何生亮?」但是為什麼諸葛亮在晚年的時候,六次北伐,大多數都敗在了司馬懿之手呢?而且最後的結局似乎也是司馬懿完勝?
傳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師從同門,諸葛亮得到了師父排兵佈陣的真傳,而司馬懿因為心術不正,成為了被師父嫌棄逐出師門的不賢弟子,當然這只是傳說。
現實中,諸葛亮身世坎坷,八歲喪父,跟隨叔父到處投親靠友。而司馬懿出身名門世家,家族興旺;諸葛亮深知亂世百姓之苦,心懷的是天下蒼生。而司馬懿熟諳權謀之道,在曹操麾下他一心想的是自家前程。不同的身世境遇,導致了兩位謀士參謀不同的追求。正因為來路不同,去向也不同,所以當他們處理問題時用的方法也不同。
當年劉備帶著關張兩兄弟,請了諸葛亮三次,可以說對諸葛亮特別尊崇信任,諸葛亮感恩劉備的知遇之恩,當時就替劉備謀劃好了將來幾十年的偉大藍圖,後來的歲月中,諸葛亮也一直為了這個理想兢兢業業,在跟隨著劉備對抗曹魏的過程中,屢戰屢勝,幫助劉備成為了蜀漢之主。但是為什麼劉備死後,在對抗司馬懿的過程中,總是一事無成呢?
司馬懿一句話道出了其中原由:諸葛孔明雖然聰明,但是行事過於謹慎,不夠果斷,處事猶豫。小編認為,這是因為諸葛亮總是想著百姓和身後的蜀漢江山,決斷之前要綜合各種因素,而司馬懿卻只要考慮自己利益就行了。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蜀國的政治體系不符合當時的發展。
諸葛亮輔佐劉備時,針對當時蜀地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制定了一套完備的法律制度,並且嚴格執行,蜀漢政權日趨穩定強大。
劉備病死前,把蜀國和後主劉禪托付給了諸葛亮,劉禪還是很聽話的,他遵從先皇遺詔,國內外大小政事一且聽諸葛亮的,自己只負責祭祀事宜。這種情況很像現在的英國君主立憲,國家的實權掌握在首相手裡。但是這種制度的順利推行需要社會民主制度的完善,一屆首相任期滿了,國家推選出最符合的下一屆首相,這樣,國家機器還能強勁有序地運轉下去。
但是當時的蜀國是沒有這種制度的。諸葛亮死了以後還需要另一個強權人物去推行他的政策和制度。而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沒有謀朝篡位野心,也就沒有私心培植自己的勢力。他培養出的必定是忠於皇權,執行力很強,但是決斷力和謀劃力卻肯定是不如諸葛亮的人,因為決斷和謀劃力需要的是君主一樣的人,顯然,諸葛亮一派的人是做不到這點的。
而司馬懿則不然,他培養了一個智囊團,這個團隊只忠於司馬懿,並且允許他們將在外可不受君命。不僅如此,司馬懿培植了自己的家族勢力,在封建時代,只有血緣關係的維繫是最可靠的,而諸葛亮卻完全沒有考慮這一點,他只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還淡出蜀漢政權,過起了隱居生活,另一個兒子謹遵父命,是執行者卻始終沒有想過能力成為實權者,最終也犧牲了自己。
而皇權在劉禪手裡已經荒蕪了很多年,諸葛亮病死後,劉禪手裡沒有自己的勢力,對於統治「業務」也很生疏,最終導致蜀國出現了權力真空。宦官弄權,大臣之間互相爭奪傾軋。諸葛亮設計的政治架構轟然倒塌,他的政治理想也中途失敗了。
雖然從短暫的歷史時期來看,諸葛亮沒有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但是他的這種為政理念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很先進的。千百年來,他的忠心耿耿,一心為民的形象也流傳至今,為後世稱道。而反觀司馬懿,雖然他的後代得到了皇位,但在歷史長河中也只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