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司馬懿是死對頭 為什麼諸葛亮一死司馬懿就沒有打過蜀漢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和司馬懿是死對頭 為什麼諸葛亮一死司馬懿就沒有打過蜀漢呢

諸葛亮一死為什麼司馬懿沒有攻打蜀國,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司馬懿之所以不伐蜀,與「陰謀論」沒有關係。他只不過是延續魏國一貫的對蜀政策,延續司馬家一貫的政治主張。這樣的答案,估計很多人想不到。

與防備「鳥盡弓藏」關係不大

許多朋友說司馬懿不攻蜀,是因為害怕功高震主、「鳥盡弓藏」,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曹魏的都督沒有發兵權,重大的軍事行動,必須要朝廷批准。司馬懿,他的糧草、兵械都還需要朝廷的支持,他憑什麼擅自發動進攻?

奪權前,要不要伐蜀,司馬懿說了不算。即便司馬懿想伐蜀,朝廷不放心,不批准就行了。所以,司馬懿大可不必為了擔心「鳥盡弓藏」而故意不伐蜀。

朝廷對司馬懿的控制力還很強,司馬懿還遠遠沒到「功高震主」的時候

1、238年,諸葛亮去世後4年,曹睿以司馬懿率4萬軍征遼東。而司馬懿也沒囉嗦,1年事件,乾淨利落地解決問題。

2、曹睿托孤時,先只是安排了幾個宗親輔政,只是在孫資等人的操作下,才改成了司馬懿與曹爽一起輔政。

這說明:

1、魏帝對司馬懿還很信任,不斷委以兵權。(當然,正常的預防會有,但還遠沒有到要除之後快的地步)

2、朝廷對司馬懿的控制力還很強。讓他去關中就去關中,讓他征遼東就征遼東,讓他回朝當官就當官,司馬懿只有服從。

曹睿在時,司馬懿不敢造次,而曹睿比司馬懿年輕得多,除非司馬懿真的能掐會算,否則,真沒必要「留力」。

那麼,為何曹魏在諸葛亮死後遲遲不攻蜀的原因何在呢?

慎重攻蜀,是魏一貫國策

自從曹操漢中之敗後,魏國對於伐蜀的態度一直是慎重的。誠如孫資算過的賬:蜀道險阻,進攻需要花費的兵力是防守的數倍。最好的方略是派大將據險而守,待其自敝,魏日強,而後可圖之。而司馬懿本人,也是該主張的支持者,他也主張吸取曹操征漢中「幾至大敗」的教訓,在有可乘之機前,不輕舉妄動。

當時,諸葛亮雖死,但他留下的蜀軍還較強,而漢中險阻依然無機可乘,攻蜀時機未成熟。在司馬昭發起滅蜀之戰前,只有曹真、曹爽父子先後發起過攻蜀戰爭,但都無功而返。即使到了263年策劃滅蜀之戰,魏國朝堂也是多力阻伐蜀,即便是鄧艾這種長期「抗蜀」的老將也表示:伐蜀時機未到。看來:不急於攻蜀,是對魏最有利的決定,司馬懿只是在延續這個有利的策略而已。

奪權後,司馬家的策略,決定了不得不推遲伐蜀

司馬懿奪權後,夏侯霸跑到了蜀國。姜維問夏侯霸:司馬懿又當政了,他會不會來搞我們呀?夏侯霸答:彼方營立家門,未遑外事。看來,司馬家在奪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主要矛盾是與魏國國內的擁曹勢力之間的鬥爭,還抽不出力氣來伐蜀。

在與擁曹派的競爭中,司馬家除了要對擁兵反抗者堅決鎮壓,同時,也必須恢復經濟、收攏人心。吳國張悌曾說:司馬懿父子奪權後,「除其繁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民心歸之,亦已久矣……「

看來,司馬家在掌權後,他們爭奪人心的策略是:盡可能不發動大規模戰爭,減輕國內負擔,以爭取擁護。

因此,我認為,司馬家在諸葛亮死後遲遲不發起對蜀的進攻,並非什麼「陰謀論」,而是對魏國一貫對蜀政策,以及其一貫政治主張的延續。

最終,當時機成熟:國內矛盾得到妥當處理,蜀漢「自弊」後,司馬家不為朝議所誤,果斷髮起統一戰爭。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