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蜀漢滅亡,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相信大家都有所瞭解,小說中蜀國劉備得「臥龍鳳雛」、「五虎良將」,旗下謀士參謀眾多,武將雲集,本以為有如此眾多人才輔助,劉備想不成大事都難,歷史的結果卻是蜀國先滅,吳國後繼,魏國一統天下。
有人說,是劉備太過仁義,太過意氣用事,聽到二弟關羽所守荊州被吳國收回,且關羽被吳軍所殺,難忍此辱,又心急想替兄弟報仇,舉兵攻吳,釀成大錯,被陸遜火燒三百連營,兵敗退至白帝城,一病不起嗚呼哀哉。
更有人追本溯源,說是關羽太過傲慢,軍師諸葛亮在西進取巴蜀之地時,就交代過關羽,與東吳借的荊州城守城之道當「拒北魏,斡東吳」,意思是魏國來侵犯,用武力抗衡,東吳來取荊州,要跟東吳斡旋,不要發生衝突,關羽在守城時,前期確實沒有對東吳用武,但從小說中可以看出,關羽的「單刀赴宴會」以及後面的輕視東吳軍,足見關羽的傲氣過重,與東吳的關係處理得並不夠好,成為關羽敗走華容道的主要原因。
偏執一見的人認為,水鏡先生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得了鳳雛龐統,鳳雛卻早年兵敗死去,劉備只得臥龍諸葛後續輔佐,造成臥龍諸葛日理萬機,操勞過度,多次北伐身體漸弱,最後與司馬懿的僵持戰中,身體先垮,北伐無望。
客觀一點的人覺得,蜀國的滅亡有多種外在原因和內在因素,外因之一:得罪東吳,聯吳抗魏的方針被破滅,本來魏國的實力就要比蜀吳任何一國都要強,方針破滅,蜀吳自然要被魏國逐一吞併;外因之二:魏國司馬懿太強,能忍辱負重,守戰懂得拖延。內因之一:後主劉嬋被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君王寵信庸臣遠離賢臣;內因之二:蜀國將帥均老矣,不再像年輕氣盛之時,奮勇善戰,後繼武將卻又無法補充軍中武力;內因之三: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自己身體垮了不算,軍中多次出征均無明顯戰果,軍心動搖。
凡以上種種原因,在歷史學家看來,都不是真正的蜀國滅亡原因,《三國演義》也只是一本武俠小說而已,所敘述的事實並非歷史真正的原貌,其實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就是歷史的車輪不可倒退,只會往前進!蜀國劉備自籌集兵馬時起到建國後,一直打的旗號是「匡扶漢室」,漢朝是有鼎盛太平時期,但往日輝煌不可追,明日燦爛才是足下當求之勢呀!縱觀中外歷史,哪一個朝代是會逆轉的?人類的發展是往前推進的,歷史的車輪也是往前滾動的,推陳出新、摒棄舊制建立的新王朝才適合當下生產力生產關係的平衡。妄想通過人力去改變天命,那只能是逆天而行,小說中諸葛亮死前最後一句:「天命難違」!已將蜀國滅亡的真實原因概括得極其準確了。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評論,關注歷史大摘集,品歷史,思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