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鏞作為魏武帝(曹操)嫡脈後裔,是新安曹氏的傑出代表,從政時間長達53年。他一生經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在乾隆46年(公元1782年),27歲的曹振鏞考取進士,入選庶吉士,是青年後備幹部;到了嘉慶朝,他得到重用,任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兼管工部,進入內閣;到了道光朝,他再升一級,任武英殿大學士,成為道光的心腹之臣,曾代理皇帝事務三個月。他的仕途如一馬平川,一江春水,步步高陞,無災無難,年屆80歲才退休,當官長達52年,清代官宦歲月之長幾乎無人能超過曹振鏞。
有不少人說身為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宰相的曹振鏞一生唯唯諾諾,小心謹慎,「多磕頭、少說話、」[1] 。這種說法過於尖酸刻薄,也不符合實際情況。曹振鏞作為首席軍機大臣,從政52年的京官,政績頗多,他沒有貪污受賄的記錄,能做到這一條就很難得;他一生小心謹慎、言行得體,「克勤克慎」,52年沒有大的過失,可見官宦文化修煉之深。道光七年,清廷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並活捉張格爾回北京,這是道光朝平定叛亂勢力的一次重大勝利,曹振鏞作為決策人員贊襄有功,支持有力,是功臣之一。道光帝為他寫下這樣一段贊語:「親政之始,先進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問學淵博,獻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絲綸。」評價實在不低。
曹振鏞三次當學政,主持鄉試、會試各四次,都能盡心盡力;閱評考卷能守法遵紀,不淹沒博學有才之士;對到金殿面試的考生,必預先一一校閱考卷,工作一絲不苟,不出差錯。曹振鏞是鹽商子弟,祖上以鹽業起家,有一批親屬是揚州鹽商,世代享有特權,是曹氏家族的命根子。兩江總督陶澍提出鹽政改革,取消商鹽壟斷權,實行凡納稅皆可販鹽的鹽票法。這一改革嚴重損害鹽商利益,也損害曹振鏞親屬的利益,親屬叫苦不迭,紛紛投訴到曹振鏞,曹振鏞說:「焉有餓死之宰相家?」一笑了之。他能把祖傳利益、家族利益撇在一邊,支持鹽政改革,是識大度開明的。
嘉慶皇帝出巡,曹振鏞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代君三月,歙縣民間至今能聽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這句俗諺。「四世一品坊」屹立在歙縣雄村村首曹氏宗祠前,是一座三間三樓,四柱沖天式功名牌坊。為乾隆褒獎戶部尚書曹文埴祖孫四代而敕建的,也是曹府新廳之門坊。實則如列入曹振鏞在內作為魏武帝(曹操)後裔嫡脈的新安曹氏即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絕無僅有的五世一品。特別是曹文埴、曹振鏞父子,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五年(1835),歷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乾嘉王朝幾乎有大半歷史都在他們父子的影響之下。
曹振鏞門生較著名者有潘世恩、林則徐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