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從登基即位的那一天起,就是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但他畢竟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誰掌握了他,誰就能以皇帝的名義向其他地方割據政權發號施令。這個道理雖然簡單,真正明白的人卻不多,袁紹就不懂。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紹謀臣沮授曾勸說他,如果能"西迎大駕,挾天子而令諸侯",就會收到沒有誰"能御之"的功效。袁紹偏偏不聽,覺得獻帝是個廢物,把他弄來還得養著,怪麻煩的。可見袁紹根本不是個政治家,雖然空有雄兵猛將,卻不懂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工具,最後難免失敗。
而曹操更是早有此識。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曹操做東郡太守不久,皇室劉邈在獻帝面前稱讚曹操忠誠,曹操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治中從事毛玠向他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他覺得是說到了點子上。
獻帝東遷後,曹操覺得機會來了,當時宮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經常向獻帝進獻食品和器物。獻帝還在洛陽時,曹操就曾向他進獻過縫帳2頂,絲線10斤,山陽郡所產的甜梨2箱,稗棗2箱。獻帝都許後,曹操更是經常進獻,其中有桓帝時賜給他祖父曹騰的家藏器物,也有屬下陸續搜尋到的一些宮中流失的器物。
迎接漢獻帝劉協來許昌,是曹操的另一個傑作。他最初提起此議時,只有荀彧贊同,並極力說明迎獻帝的迫切性和對今後鬥爭的有利性,說這是一件"大順"、"大略"、"大德"的事。但最初的迎接由於董承等人的阻攔並未如願。後來董承為抵抗韓暹的勢力暗召曹操到京都洛陽。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獻帝迎到他的地盤許昌,方可成就大業,萬事無虞。這樣,曹操借口京都無糧,要送獻帝到魯陽就食,把獻帝安全轉抵許昌。建安元年(196),漢獻帝劉協遷都於許昌。
曹操對獻帝的物質保障和適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報。獻帝授給曹操節鉞,錄尚書事,任司隸校尉,遷都許昌後,又任命他為大將軍,實際獲取了高出於所有文臣武將的地位。
其後三年多時間,曹操將據有南陽(治今河南南陽市)的袁術逐至淮北,兩次進攻徐州(治今江蘇邳縣南),敗徐州牧陶謙,並消除內亂,將一度襲據兗州的呂布逐至徐州。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十月,漢獻帝劉協任命曹操為兗州牧,黃河南邊這塊地方,成為日後曹操消滅北方割據群雄的勢力基礎。
那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征討四方,到底消滅了多少割據勢力?
興平元年(194年),呂布趁曹操攻打陶謙時與陳宮等聯絡而進入兗州,佔據濮陽。在此背景下,呂布和曹操交戰兩年,曾使曹操數戰不利,但最終被曹操擊敗轉而去依附徐州劉備。又趁劉備與袁術作戰時襲取了徐州,與劉備時而和好,時而相互攻伐。建安三年(198年),呂布先後擊敗劉備與夏侯惇後,曹操親自出馬征討呂布,水淹下邳。呂布被部下叛變,於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城破被俘,被處死。由此,對於呂布勢力來說,不僅呂布被曹操斬殺,其地盤也被曹操成功攻佔。
東漢末年,呂布的朋友不多,而張楊可以稱之為呂布的兄弟了。張楊(?-198年或199年)(《後漢紀》作張陽),字稚叔,并州雲中(今山西原平縣西南)人,東漢末年群雄之一,割據河內。建安元年,漢獻帝劉協返回洛陽,張楊因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決定不留在洛陽,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為大司馬。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圍呂佈於下邳。張楊素與呂布相交,想要出兵相救卻因實力不足而辦不到,於是出兵遙為呼應。不久,其部將楊丑殺張楊以應曹操、致使曹操盡收其部眾。由此,對於張楊來說,可以說是間接死於曹操之手,其勢力自然也被曹操成功接手了。
東漢末年,袁術舉孝廉出身,拜為河南尹、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後,袁術被拜為後將軍,畏禍出奔南陽郡。初平元年(190年),袁術聯合袁紹、曹操等關東諸侯,聯兵討伐董卓。此後,袁術對抗於袁紹和曹操,兵敗逃亡九江,割據揚州。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僭位於壽春,建號仲氏。由此,對於僭越稱帝的袁術,自然成為曹操的眼中釘和肉中刺,如果不消滅袁術的話,無疑會削弱漢獻帝的權威,從而不利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此背景下,曹操對袁術勢力窮追猛打。建安四年(199年),袁術嘔血而死。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操消滅袁術的過程中,他的兄弟袁紹幾乎是無動於衷的。不過,在袁術滅亡之後,袁紹和曹操之間的較量,幾乎是在所難免了。
袁紹出身漢末名門「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起,袁氏家族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紹早年任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中原。在此背景下,袁紹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諸侯,從而擁有四州之地,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對於袁紹來說,雖然沒有被曹操斬殺,但是,袁紹所在的地盤,基本上都被曹操攻佔了。在袁紹病逝後,袁譚、袁尚為了爭權而相攻,最後被曹操各個擊破。建安十年(205年),袁譚被殺,袁尚與二兄袁熙逃亡遼西烏桓。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定烏桓,袁尚、袁熙敗走遼東,被公孫康所殺。
東漢末年,張繡初隨張濟征伐,張濟死後與劉表聯合。後降曹操,因不滿其言行而突襲曹操,復與劉表連和。官渡之戰前夕,割據宛城的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再次投降曹操,參加官渡之戰,官至破羌將軍,封宣威侯。
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里肅清、群民悅服荊州牧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在群雄逐鹿中原的背景下,荊州牧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里,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孫堅,後又常抗曹操。然而劉表為人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病逝。蔡瑁等人廢長立幼,奉劉表次子劉琮為主;不久之後,曹操南征,劉琮舉州投降,荊州遂沒。當然,在赤壁之戰中,劉備聯合孫權擊敗了曹操,這導致荊州之地也被曹操、孫權、劉備三家瓜分。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治兵關中,馬超聯合關中諸侯韓遂等抵抗曹操,曾一度對曹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被曹操用離間計擊敗退走。兵敗之後,馬超聚攏部隊再次攻取隴上諸郡,失敗後依附漢中張魯。最終,馬超歸降劉備,成為蜀漢的驃騎將軍。與此相對應的是,在渭南之戰被曹操擊敗後,韓遂逃奔涼州,後又為夏侯淵所敗,最終病死(一說被殺),享年七十餘歲。
東漢末年,張魯雄據漢中近三十年,後在公元215年投降曹操,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張魯去世,謚號「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