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哪些好處?為什麼董卓「挾天子」卻被圍毆?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大多認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幹的事,但這個建議其實是沮授給袁紹提的。
《後漢書·袁紹傳》:沮授說紹曰:「將軍累葉台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托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挾」這個字眼威脅性太強,曹操謀士參謀提的建議都比較柔和,如荀彧的「奉主上以從民望」、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不過二者的意思是一樣,把皇帝攥在自己手裡,既可以獲得合法性,佔據道義制高點,又可以合法地收買人心。
或許你會認為亂世之中拳頭最大,扯這麼多虛名沒用,但名頭這個東西,說沒用確實沒用,漢獻帝劉協一個皇帝也差點被餓死;說有用確實有用,有了皇帝以後,曹操封官揍人都容易多了。
這就是挾天子有優勢的第一個前提:天子還有號召力。如果天子沒有號召力的話,其實是個燙手山芋。
漢朝的滅亡其實是自上而下的結果,黃巾起義只起了催化效果,決定因素是地方豪強支持產生的軍閥混戰。曹操起家的時候就是典型的豪強軍閥,他跑回老家扯旗一喊,曹氏、夏侯氏帶著人馬來投,這就是曹操的第一桶金。
曹操是宦官之後,這個身份是比較受歧視的,跟袁紹四世三公的身份比起來,號召力要低很多,獲取更多豪強支持也就成了難事。所以荀彧建議「奉主上以從民望」,這個「民」不是老百姓,老百姓可不管漢朝死活,而是那一幫地方豪族。
手中握有天子後,曹操就能以政府的名義取得豪族的支持,如穎川趙氏、鍾繇、王朗、華歆、陳群等等。這些豪強的支持也成為曹操在初期鞏固後方穩定,得以進行屯田的一個重要因素。
有了天子這張大牌,曹操跟其他軍閥的關係也大有迴旋餘地,既能以朝廷名義安撫距離遠的、實力強的,如馬騰、韓遂都派了人質,以示服從。也能以天子名義征討距離近的、實力弱的,被打敗後,這些軍閥投降也沒什麼負擔,畢竟是降漢,符合大義。
官渡之戰前賈詡勸張繡投降時,首要理由就是「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甚至赤壁之戰前張昭勸孫權投降時,用的也是曹操佔據政治、軍事雙重優勢。
其實曹操接到漢獻帝劉協後,受影響最大的是袁紹,在此之前他是軍閥中最具號召力的(世家身份擺在那裡),現在完全被曹操壓制,漢獻帝劉協一封詔書下來,責問他「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他再咬牙切齒也只能上表謝罪。
曹操很快為自己的翹尾巴付出了代價,給袁紹太尉,袁紹不要,曹操嚇得趕緊把自己的大將軍讓出去,生怕袁紹興兵來攻。因為此時的曹操根本不是袁紹的對手,剛脫離袁紹附庸呢,翻身裝個十三就被教做人。
這就是挾天子有優勢的第二個前提:要有足夠的武力守住天子。天子要在你手裡才是你的優勢,在別人手裡就不是了。
漢末盯著天子的軍閥其實不少,袁紹陣營就早有人提議搶天子,但袁紹覺得自己的號召力足夠了,沒這個必要。而且他幹過另立天子的事,跟漢獻帝劉協有過節,把人接來就是個麻煩。
後面袁紹被人下詔下煩了,又找借口想讓漢獻帝劉協從許都搬到他的地盤去,曹操不傻,自然不讓。袁紹南下官渡之時,沮授還勸道:「今舉兵南向,於義則違」,這就是沒有天子的苦惱。
也是官渡之戰時,孫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幸虧他被刺殺掉,不然曹操還要應付一番。
當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不只有優點,只要第三個前提沒搞好,優勢瞬間被劣勢,那就是跟天子的關係。
董卓手裡也有天子,結果被群毆。袁紹也是考慮到自己跟漢獻帝劉協的關係,接受郭圖「今迎天子,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的建議,不迎天子。
從曹操受到的待遇來看,曹操跟漢獻帝劉協的關係還算好的,曹操從沒有真正威脅過漢獻帝劉協的生命安全,殺伏皇后也是漢獻帝劉協先動的手。至少在表面上,曹操給了漢獻帝劉協足夠的尊重,這使得他沒成為董卓,落下把柄給軍閥圍毆。
曹操跟董卓結局的差別,恐怕還是內政方面的,董卓殘暴不仁、驕奢淫逸,曹操卻興修水利、提倡節儉,這些政策既可以為百姓帶來有飯吃的好處,也可以大大增強曹操的實力,讓曹操有足夠武力守住天子、剪除群雄,把政治口號落到實處。
還有一個前提,是曹操沒遇到的,那就是天子沒有武力,如果天子身邊跟著一支禁衛軍,迎天子搞不好把自己迎沒了,所幸漢獻帝劉協身邊沒幾個人,曹操直接撿回家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