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他是開國皇帝中老好人,封仇家為諸侯,曹植、諸葛亮對他評價甚高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統治者多以鐵血無情、嚴苛殘暴的面目示眾,其中不乏頗具城府的野心家,口蜜腹劍的陰謀家,仔細地排查一下,寬容仁厚的帝王形象,始終存在於戲台劇本裡。仁義者難成大事,天性涼薄者多能成事,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卻不是絕對的定律。
西楚霸王項羽因在鴻門宴上放劉邦一馬,氣得謀士參謀范增破口大罵:「豎子不足與謀」;就連老對手劉邦的手下都嘲諷項羽是「婦人之仁」。雖然劉邦喜歡侮辱下屬,而項羽則是體貼下士,但劉邦捨得給錢給地,項羽連塊印章都捨不得送給別人;西楚霸王的結局是自刎於烏江,江邊只留下一艘孤零零的漁船和長嘶不停的烏騅馬,鮮血染紅了平靜的江面。
再來看南唐後主李煜,或許是李家的基因問題,歷代君主仁愛親民,擅寫詩詞歌賦,卻在治國理政方面如同朽木;亡國後的李煜起初享受的是一等公爵待遇,尋常時間飲酒作賦,時不時回到「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淒涼現實中,不過大多數時候總是一副逃避現實的姿態。
等到氣量狹小的宋太宗趙光義繼位,李煜的一手好詞被視作留戀舊國,其實這件事情可大可小,宋太祖是不置可否地笑一笑,宋太宗則是上綱上線地嚴查;一杯鴆酒,亡命天涯,李煜的命運發生質的改變,連沉湎酒精的生活都被剝奪,生命消逝不見。
然而歷史總是具有偶然性,東漢光武帝劉秀是個打破成見的特例,他在為人處世、君臣相安方面做到盡善盡美,政策多以柔和為主,並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成功晉陞為開國皇帝。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從距離西漢時期的年代近遠,就可以看出劉秀比起劉備的皇族身份更具含金量。
劉秀的童年時期,正處於西漢末年的大變革,外戚王莽趁機篡位,建立起新朝,劉氏皇族的身份被剝奪;隨著劉秀長大成人,天下局勢日漸混亂不堪,王莽的新政不得其法,弄得天下人心惶惶,哀鴻遍野;天災加上人禍,是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源,旨在推翻王莽的綠林和赤眉軍起義一觸即發,連王莽的官府軍隊都畏之如虎。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天下局勢瞬息萬變,劉秀趁著老家南陽旱災不斷,莊稼歉收、百姓斷糧,成功和哥哥劉演湊齊一夥聲勢浩蕩的起義軍;等到劉秀率眾投奔綠林軍後,過人的政治能力和軍事經驗,令他在起義軍裡威望漸增。
公元23年,綠林軍擁立劉秀的遠房親屬劉玄為帝,蛻變為名正言順的漢家軍,勢力得到迅猛發展和擴張;心急如焚的王莽集中四十多萬新軍主力,意圖殲滅影響度最廣的綠林軍,當時的軍隊統領都主張撤退離開據守的昆陽,唯獨劉秀在考察形勢後,做出孤注一擲的決定,聯合全軍迎面抗敵。
在外人看來是毛頭小子的劉秀,表示願意簽下軍令狀,並親自率領十三名親信,說服附近的起義軍加入到保衛昆陽的戰役中;受到前後夾擊的王莽軍隊潰散而逃,劉演和劉秀兄弟在軍中樹立起極高的威望,可是樹大招風,張揚狂傲的劉演遭到軍中將領的嫉恨。
值得一提的是,劉玄對居功自傲的劉演同樣憤慨不平,因此他聯合起義軍將領設計灌醉劉演,用言語激怒劉演,性情剛烈的劉演,哪受得了這個刺激,當即拔刀相向。眼見計劃得逞,劉玄立即給劉演安了個「意圖謀害聖上」的罪名,令手下持尖刀殘害了劉演。
遠在父城監軍的劉秀,聽到這個消息不禁失聲痛哭,但他深知光憑自己的實力是遠遠不夠的,唯有藏匿鋒芒才是上策。
當劉秀來到宛城覲見劉玄的時候,他既沒有暴力報復,也沒有破口大罵,而是眼睛紅腫地陳述過失,將昆陽之戰的功勞全都歸功於起義軍將領。儘管劉秀對殺兄之仇耿耿於懷,但他總是努力克制、隱忍不發,即使回到昔日的住所,也不披麻戴孝、誦經做法,逢人弔唁慰問的時候,也絕口不提哥哥的死因。
這樣一來劉秀被起義軍內部視作膽小怕事的窩囊,沒有一點血性的軟弱男,不過這也削減了劉玄惴惴不安的猜忌心。綠林軍攻佔長安後,劉玄需要一位賢明的大臣去管理黃河以北的區域,「窩囊」劉秀派人說服劉玄,成功以大司馬的身份進入黃河以北;劉秀的隱忍得到了回報,在這片區域他得以大展拳腳,重新構建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
劉秀的仁政在這裡初現端倪,凡是經他手處理的郡縣,無不井然有序、路不拾遺,這支軍隊成為建立東漢王朝的基礎力量。
公元25年,劉秀採用軍事打擊和政治談判手段,收編了王莽的殘餘軍隊和部分起義軍,成功控制了幾處中原要地。眼見時機日漸成熟,劉秀在部下的擁戴下建立起東漢王朝,根據當時的戰略形勢,劉秀面臨的最大敵人,就是關東一帶的武裝勢力,為此他傾注了全部軍力,勢必奪下戰略要地洛陽。洛陽的守將朱鮪曾參與撲殺劉演的計劃,這一點使得朱鮪遲遲不肯投降於劉秀,直到劉秀一句「成大事者不忌小怨」,才讓他放下戒備,放心歸順東漢王朝。
公元36年,東漢建立後的十一年,劉秀按照由近到遠的戰略計劃,取得了統一戰爭的最終勝利;劉秀的仁義堪稱歷代帝王之最,大概是早年辛勤務農的經歷,劉秀對底層人民的關懷推己及人。
早在劉秀以大司馬身份巡視邯鄲的時候,死對頭赤眉軍在河東一帶活動,謀士參謀就建議他讓黃河決堤,使赤眉軍變成甕中之鱉;但劉秀考慮到會傷及無辜,執意不肯採納這個辦法,後來的吞併戰爭中,劉秀對敵軍將士的封賞,贏得了歸順軍隊的好感。
縱使劉玄親自設局害死了劉演,理論上和劉秀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劉秀在劉玄兵敗棄城後沒有落井下石、懸賞緝拿,反而是頒布詔書,責令沿途官民不得加害。雖然劉玄最終死於赤眉軍將領謝祿的手上,但劉秀仍舊派人找到劉玄的屍體,厚葬於霸陵,並且封劉玄的三個兒子為諸侯。
東漢王朝建立伊始,開國將領難免居功自傲、目無王法,可劉秀沒有像朱元璋那樣大加殺戮,而是好言相勸,化解將領之間的矛盾,化干戈於玉帛。這樣儒雅寬容的劉秀,也難怪曹植和諸葛亮對他的評價,要遠高於痞子皇帝劉邦了。曹植評價劉秀「光武其優也」,諸葛亮評價劉秀「光武神略計較,生於天心,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共成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