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蜀漢的發展歷史有2個轉折點。第一個轉折點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從此劉備的人才班底有了質的提升,戰略決策水平開始大幅提升。第二個轉折點是關羽丟失荊州,兵敗被殺。此次事件使得蜀漢最精銳的荊州兵團損失殆盡,並且由此引發夷陵之戰的慘痛後果,使得蜀漢傷兵損將元氣大傷。劉備在接二連三的打擊下,身心崩潰,一病不起,諸葛亮時代由此開始。
諸葛亮的才能毋庸置疑,但有句唐詩說得好,「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蜀漢後期發展面臨的諸多困難,其中有一項,連神通廣大的諸葛亮也無可奈何。這個困難就是蜀漢軍事人才出現斷層。劉備本人就是個傑出的軍事家,與他手下的法正、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趙雲等人,共同組成了蜀漢的軍事人才架構。
然而隨著劉備、法正的病故,關張馬黃四將的先後死去,蜀漢軍事班底幾乎全面崩塌。諸葛亮縱然才幹超群,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度陷於被動局面,身為一國丞相,卻不得不親自上陣,帶兵六出祁山與曹魏廝殺。後人多為此感慨諸葛亮鞠躬盡瘁,事必躬親。其實諸葛亮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手邊實在無將可用,沒有能夠統帥大軍的將帥之才。
諸葛亮意識到到這個問題之後,馬上開始著手發掘培養軍事人才。很多人以為姜維就是諸葛亮欽定的軍事繼位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諸葛亮最初並不看好姜維,從姜維的發展軌跡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姜維是228年歸降蜀漢,但此後晉陞極為緩慢。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只參與了最後一次,到諸葛亮死時,他才擔任輔漢將軍等雜號將軍,人微言輕。直到他歸降蜀漢之後的第19年,即公元247年,他才升任衛將軍,正式進入決策層的高位。
早在姜維發跡之前,諸葛亮就已經選好了軍事繼位人,此人就是馬謖。多少年來,馬謖在世人心目中形象已經被定格,成了一個紙上談兵的嘴炮將軍,其實這是一種很大誤解。在蜀漢後期大臣中,馬謖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也是蜀漢後期極少數具有真正的將帥之才的人物之一。
馬謖之所以會遭遇街亭大敗,並不是他才能不濟,而是被諸葛亮拔苗助長、急於求成之心害死的。俗語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如上文所說,姜維歸順蜀漢將近二十年,久歷戎行,才得以升任獨當一面的統軍大帥。而馬謖多年以來一直是蜀漢的地方行政官吏,雖然有軍事天賦和戰略眼光,但缺乏實際戰爭經驗,如果在軍中先歷練幾年,再委以重任,必能承當大任。
但諸葛亮一生謹慎,這次卻不知怎麼昏了頭,急吼吼地把馬謖調到軍中,在幾乎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情況下,非常倉促地讓他上陣打仗,而且初次上陣就委以重任,獨當一面。《三國誌》記載,「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很多人都看出這麼幹不妥,馬謖初次上陣不應該委以重任。
但諸葛亮卻固執己見,不聽人言。結果馬謖也倒霉,偏偏碰上了魏國著名將領張郃,連諸葛亮都對他忌憚三分,初出茅廬的馬謖碰上這樣老辣的對手,必定吃虧。馬謖丟失街亭導致蜀漢第一次北伐大敗虧輸,諸葛亮沒辦法對國人交待,只得把馬謖推出去當了替罪羊。
《襄陽記》記載,馬謖被殺後,蜀漢十萬多軍民都為他傷心落淚,「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馬謖雖死,但他的軍事才能是不容置疑的。《三國誌》記載了馬謖關於戰爭的一段名言:「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被後世譽為用兵之道的最精彩的論述之一,千百年來讓無數將帥奉為圭阜,得以傳誦千古。以至於很多人常常把這句話誤認為是兵聖孫子說過的,其實乃是出自馬謖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