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馬謖以荊州從事先隨劉備入蜀,曾經做過綿竹、成都縣令,越雋太守,擅長軍事,諸葛亮對他深為器重。劉備生前曾對諸葛亮評價馬謖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是諸葛亮不以為然,仍舊以馬謖為參軍。諸葛亮征南蠻時,馬謖確實出了不少力。他曾獻策不宜強服,以攻心為上,兵戰為下,諸葛亮採納可他的計策,七擒孟獲七次送還,最終征服了南方。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親率主力經今白水江猛攻祁山(今甘肅省祁縣東),勢如破竹,曹魏許多地區都歸降蜀漢,諸葛亮乘勝追擊,選拔馬謖,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魏軍戰於街亭。
北伐曹魏是蜀漢政權藉以守存的重大戰略,蜀國為此進行了長期的準備。蜀軍在先期幾次戰役中取得了重要戰績,但在街亭與魏軍交兵這一關鍵性戰役中,諸葛亮用人不當,馬謖舉措失誤,戰術上完全陷於被動,被魏軍大敗,諸葛亮不得不撤軍退回漢中,蜀漢的第一次北伐遭到了重大挫折。而招致這次重大失敗的主將正是他昔日十分賞識的馬謖,馬謖在街亭之役中擅自武斷違背主帥調度,招致損兵折將、丟失要地,誤了蜀漢的興復大計。為嚴肅軍法重振軍威,重振蜀國北伐的士氣,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出師未捷智將受斬之舉,是諸葛亮極為痛心之事。
這段故事最早記載於《三國誌》。公元228年春末,在漢中先已下獄受軍法論處的馬謖,被提交當眾斬首。馬謖臨刑前致書諸葛亮沉痛地說:「垂相待我如子,我尊崇垂相如父,我雖死無恨於黃泉之下也。」斬首之時,諸葛亮揮淚,在漢中的十萬蜀軍將士亦無不垂涕。歷來人們也都認為馬謖是在街亭之敗後,負荊請罪,回到諸葛亮大營,被諸葛亮揮淚斬於軍門。京劇《失街亭》就是講的這一段。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這樣描述:馬謖立下軍令狀,以王平為副將,率兵二萬五千人出守街亭,抵達街亭後,以兵法「居高臨下,勢如破竹」以及「置之死地而後生」等理由,拒絕遵守諸葛亮於路口紮營的吩咐,並置王平的「魏軍斷我水源」的警告不顧,屯兵山頭。
後來魏將司馬懿及張合率軍到達後,開始圍馬謖而不攻,並斷其水源,待馬謖不戰自亂後,司馬懿最後發動火攻,馬謖慘敗而回。街亭失守後,使前方蜀軍進無據點,退無可守之地,不得已退守漢中。為此,「謖自縛跪於帳前。孔明變色曰:『汝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法。吾累次丁寧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領此重任。汝若早聽王平之言,豈有此禍?今敗軍折將,失地陷城,皆汝之過也!若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後,汝之家小,吾按月給與祿糧,汝不必掛心。』叱左右推出斬之。」諸葛亮上表請後主自貶三等,馬謖於大營自首領死,斬首之時,全軍落淚,諸葛亮亦失聲痛哭,這就是所謂的「揮淚斬馬謖」故事。後人有詩寫道:「失守街亭罪不輕,堪嗟馬謖枉談兵。轅門斬首嚴軍法,拭淚猶思先帝明。」
《三國演義》這節寫的有聲有色,讀起來驚魂動魄。事實上,這些全是小說家的藝術加工,史實與這些說法是有很大出入的。關於街亭失守後馬謖的結局,《三國誌》及裴松之注中有五處提到,不妨將其綜合起來看一下。在《諸葛亮傳》這樣記載:諸葛亮「戳謖以謝眾」。持相同觀點的還有以下幾種史書,《王平傳》:「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林、李盛」。《馬良傳》附《馬謖傳》:「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然而在另外幾種史書中,卻有與之出入的記載。《向朗傳》這樣記載:「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向朗當時為丞相長史,隨軍征戰,平常經常與馬謖交往。這段記載價值也就相當高了,意思十分明顯,在街亭之戰後,馬謖並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潛逃,而向朗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去官職,傳說中一直待到諸葛亮死後,向朗始復出仕官,達數十年之久。
在《馬謖傳》裴松之注中,引《襄陽記》中的記載:「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亮自臨祭,待其孤若平生。蔣琬後詣漢中,謂亮曰:『楚東得臣,而後(晉)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戳智計之士,豈不惜乎!』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制勝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楊干亂法,魏絳戳其僕。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計賊邪?』」後來諸葛亮待其遺孤如同己出。這一段說明馬謖臨死前未曾與諸葛亮謀面,否則也無必要寫這麼一封信,要諸葛亮效仿殺鯀而用禹的故事,將自己的遺孤托付於諸葛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