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犯了什麼錯誤,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兩位皇帝的廟號是「烈祖」,一是漢昭烈帝劉備,二是魏明帝曹叡。其中,就曹叡來說,並非開國皇帝,卻在生前就決定用祖作為自己的廟號,這顯示出曹叡自信,甚至自負的一面。當然,縱觀魏明帝曹叡的一生,確實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君主。
曹叡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還與尚書陳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此外,曹叡能詩文,在才華上繼承了曹操、曹丕的基因。不過,魏明帝曹叡卻在在位後期大興土木,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更為關鍵的是,曹叡臨死前,犯了一個致命錯誤,為司馬懿篡權埋下了伏筆!
一
首先,魏明帝曹叡的錯誤,就是選擇曹爽、司馬懿作為托孤大臣。值得注意的是,在臨終前,曹叡一開始選擇的輔政大臣,卻是另有其人。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及寢疾,深念後事,乃以武帝子燕王宇為大將軍,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對輔政。」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冬十二月,曹叡患病嚴重。
在此背景下,曹叡選擇了五位托孤大臣,分別是大將軍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其中,驍騎將軍秦朗是曹操的養子。因此,曹叡一開始選擇的托孤人選,都是曹魏宗室。至於司馬懿,則不再曹叡一開始的托孤人選中。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劉放、孫資二人起到了影響歷史走向的作用。
二
在曹魏,劉放、孫資擔任中書令、給事中等官職,雖然不如丞相、大將軍等官職聽起來威望,但是,因為執掌中樞,所以劉放、孫資對皇帝的決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魏明帝曹叡初步確定托孤人選後,劉放、孫資建議曹叡選擇司馬懿、曹爽作為托孤大臣。
究其原因,是因為劉放、孫資和夏侯獻、曹肇等曹魏宗室的關係比較差,擔任夏侯獻、曹肇等人成為托孤大臣後,自己會沒有好日子過。反過來說,讓司馬懿成為托孤大臣,則避免了曹魏宗室在托孤大臣中一家獨大的局面,這無疑是對劉放、孫資有利的。在劉放、孫資的勸說下,魏明帝曹叡最終放棄了以大將軍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作為托孤大臣的打算。
三
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帝從放、資言,欲用爽、懿,既而中變,敕停前命;放、資復入見說帝,帝又從之。放曰:「宜為手詔。」帝曰:「我困薦,不能。」放即上床,執帝手強作之」最終,魏明帝曹叡選擇司馬懿和曹爽作為托孤大臣。而這,無疑為曹魏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在成為托孤大臣之前,魏明帝曹叡對於司馬懿,其實是既重用,亦防備的,也即魏明帝曹叡需要司馬懿防禦蜀漢、東吳的進攻,並平定遼東公孫氏等勢力。
但是,魏明帝曹叡期間,司馬懿幾乎一直在為領兵,直到曹叡臨終前,司馬懿依然沒有執掌中樞。而這,顯然是為了限制司馬懿的權力,也即你司馬懿可以在外面領兵作戰,卻無法參與到朝廷決策中。基於此,曹叡一開始也沒有選擇司馬懿作為托孤大臣。
四
最後,但是,在劉放、孫資等近臣的影響下,加上魏明帝曹叡陷入到病重之中,所以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也即選擇曹爽和司馬懿作為托孤大臣。眾所周知,曹爽雖然是曹魏宗室,卻缺乏鬥爭經驗,而司馬懿老謀深算,這顯然是曹爽不能匹敵的。所以,對於這兩位托孤大臣來說,根本是不在一個檔次的。
與此相對應的是,曹丕當年以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四人為托孤大臣,其中,陳群在朝廷可以匹敵司馬懿,曹真、曹休在作戰上也不輸司馬懿,所以,司馬懿難以一家獨大。但是,曹爽和司馬懿的組合,無疑是一對失衡的托孤大臣組合,這也為司馬懿篡權埋下了伏筆。在高平陵之變中,徒有虛名的曹爽一敗塗地,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自此篡奪了曹魏的大權,並由晉武帝司馬炎來消滅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