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亡國之君曹奐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東漢末年分三國」,是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句歌詞,這句歌詞,不但點明了當時的天下大勢,還暗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從漢末天下大亂,一直到晉朝重新建立起大一統的政權,華夏歷史上,接連出現了四個亡國之君。他們分別是東漢最後一任皇帝劉協,蜀漢後主劉禪,東吳末代皇帝孫皓,以及被司馬炎逼迫禪位的曹奐。
他們四個人中,以孫皓能力最強,畢竟他在登基之前,有「小霸王遺風」,明明不是上一任皇帝孫休的兒子,卻被扶上了皇位。不過,其中名聲最不好的也是他,因為他登基之後,就換了一幅模樣,不但驕奢淫逸,還成了有名的暴君,剜人眼睛,剝人面皮等,都是他曾做出來的事情。與孫皓相反,名聲最好的是漢獻帝,他雖然從登基起就是傀儡,但是一直在試圖抗爭,甚至曾敢和曹操撕破臉,嚇得曹操不敢上朝,退位之後他則懸壺濟世,成為了一個行腳醫生,因此千百年來,抨擊他的聲音很少。
蜀漢後主劉禪,雖然沒有孫皓的能力,也沒有孫皓的狠辣,更沒有漢獻帝劉協的魄力和好名聲,但是「樂不思蜀」的典故,卻讓他成為了這四個人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人。而且因為這個典故,如今關於他到底是真的怯懦無能,還是大智若愚的爭議,一直沒有定論。可是剩下的曹奐,卻像一個無人問津的小可憐,在華夏歷史上,毫無存在感——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瞭解他人生經歷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他到底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毫無存在感呢?
原來,他是曹操的孫子,也就是燕王曹宇的兒子。當初曹叡臨終,本想任命曹宇為大將軍,讓曹宇輔政,但是曹宇性格謙讓,所以他在曹叡提出此事時,進行了推辭。而曹叡可能與自己的這個叔叔並不熟悉,於是他詢問自己最寵信的孫資和劉放說,曹宇本來就是這個性格嗎?孫資和劉放回答說,曹宇是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擔起如此大任,才推辭的。曹叡聽信了這兩人的話之後,任曹爽為大將軍,不但將曹宇遣回了封地,還免除了曹宇的官職。
後來先是八歲的齊王曹芳繼位,又有曹芳被廢,曹髦登基。可是到了公元260年的時候,曹髦又因反抗司馬昭被殺。這個時候,司馬昭想找一個聽話的傀儡,於是將眼光瞄準了當時還叫曹璜的曹奐,並把他接到了朝中,立為了皇帝。曹奐顯然是一個合格的傀儡,他沒有像曹髦一樣反抗,反而非常巴結司馬昭,不但將司馬昭加封為了相國、晉公,還把司馬家族中沒有爵位的男子都封賞了一遍,司馬昭極力拒絕之後,他才作罷。
之後他的經歷,與漢獻帝劉協有些相似——安安份份的當傀儡,然而被迫禪位,將九五之尊的位置,讓給了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被封為陳留王,然後善終,只不過他自始至終,從未反抗而已。《三國誌》記載:「十二月壬戌,天祿永終,歷數在晉。詔群公卿士具儀設壇於南郊,使使者奉皇帝璽綬冊,禪位於晉嗣王,如漢魏故事。甲子,使使者奉策。遂改次於金墉城,而終館於鄴,時年二十。」
分析到這裡,可能大多數朋友,都已經明白,同樣為亡國之君,曹奐之所以這麼沒有存在感,主要是因為他身上沒有發生過,什麼值得關注的事情——他在位期間沒有反抗權臣;被逼禪位之時,也沒亡國之恨;沒有做出什麼出格之事,也沒有留下什麼典故;更沒有什麼作為。這樣一個平淡無奇的人物,怎麼可能被歷史銘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