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處以髡首之刑,他兒子長大後卻抹黑諸葛亮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此人被處以髡首之刑,他兒子長大後卻抹黑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名臣,他文韜武略俱佳,出將入相,用兵治國都是一時之翹楚。然而人無完人,真實歷史中的諸葛亮,自然沒有《三國演義》中那麼神乎其神,無所不能。他也是食人間煙火的凡夫俗子,儘管才能出眾,也無法做到百戰百勝、滴水不漏,他也曾有過失手的時候,六出祁山的第一戰,就結結實實吃了個大虧。

公元228年、蜀漢建興六年,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蜀漢漸漸從夷陵之戰的創傷中恢復了元氣。諸葛亮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籌備,發起了第一次北伐,意圖奪取隴右地區,進而威脅關中。這是劉備死後,諸葛亮獨挑大樑發動的第一場戰役,也是蜀漢第一次主動出擊曹魏,意義十分重大。

諸葛亮用的是三路出兵、聲東擊西、圍城打援的一套組合拳。老將趙雲帶領一支人馬擔任佯攻,從漢中經過斜谷威脅關中,吸引曹軍主力。參軍馬謖帶領一路人馬,佔領街亭重鎮,一則威脅隴右諸郡,二則擔負阻擊曹魏援兵任務。他自己則帶領一路人馬,猛攻魏國重鎮祁山堡。

諸葛亮的此次戰役組織,可謂非常精妙。此戰的真實意圖,是攻取祁山堡。為了保證他這一路能不受干擾全力攻克祁山堡,諸葛亮分別設立了趙雲的佯攻兵團和馬謖的阻擊兵團,作為祁山堡戰場的外圍屏障,牽制、阻擊曹魏的援兵,破壞曹魏對祁山堡的救援。如此一來就能為攻取祁山堡贏取足夠時間。

誰也沒料到,那個顛撲不破的「木桶理論」再度發揮作用,用中國老百姓的話說「繩子先從細處斷」。三路人馬中,軍事經驗最為欠缺的馬謖一路,出了大岔子。魏國著名將領張郃帶領援軍救援祁山,在街亭遇到馬謖阻擊。紙上談兵的馬謖,愚蠢地選擇了「居高臨下」的戰術,全軍駐屯山頂,結果被張郃切斷水源,不戰自亂,在張郃的猛攻下大敗虧輸。街亭失守,直接導致諸葛亮側後方失去掩護,被迫半途而廢匆匆撤兵,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戰後諸葛亮追究失利責任,馬謖首當其衝成為罪魁禍首,被諸葛亮斬殺。馬謖手下的將官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懲治,一個姓陳的武將也被撤職下獄,淪為囚徒。雖然他保住了性命,但活罪難饒,《晉書》記載,諸葛亮對他處以一種「髡首」之刑。所謂「髡首」,在現代人看來很難理解,就是把一個囚徒的頭髮全部剃光。

剃光頭算什麼刑罰?須知當時是在古代,儒家思想有一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之說,因此古代給人強制剃光頭,被認為一種帶有侮辱性的懲罰手段。一個被處以「髡首」的人,頭髮一時三刻又長不出來,讓別人一看便知是有罪之人。這個姓陳的武將有一個孩子,名叫陳壽。看到父親滿懷痛苦的樣子,小小年紀的陳壽對諸葛亮非常憤恨。

結果多年之後,陳壽長大成人,成了一個學識淵博、文采出眾的文人。三國滅亡後西晉建立,陳壽成為西晉的史官,受命編修《三國誌》。在編寫有關諸葛亮的章節時,儘管諸葛亮當時德才兼備的賢明形象天下皆知,陳壽挖空心思挾私報復,在書中刻意詆毀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說他「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結果後世人讀了《三國誌》,都認為諸葛亮原來不善用兵,打仗是外行,諸葛亮被陳壽的8個字成功抹黑一千多年。實則這完全是陳壽的挾私報復所致。諸葛亮雖然不能百戰百勝,但客觀而言,他的軍事才能並不弱,他主事期間,使得弱小的蜀漢完全取得了對曹魏的軍事壓制,就是明證。陳壽的這種行為雖然被後人記錄到《晉書》中,但《晉書》的影響力遠不如《三國誌》,結果讓諸葛亮不善軍事的名聲幾成定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