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196年),呂布乘劉備與袁術僵持之時,趁機偷襲下邳,並虜獲劉備的妻子。劉備只好駐紮在廣陵郡的海西縣。麋竺特意將妹妹嫁給劉備,又將兩千名下人及金銀貨帛資助劉備的大軍,使面對危難的劉備重新振作。後來曹操想上表薦麋竺為嬴郡太守,其弟麋芳為彭城國相,但麋竺與麋芳都不接受,決意跟隨劉備。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劉備最窮困潦倒的時候,得到了麋竺兄弟的資助,這成為劉備能夠在東漢末年崛起的原因之一。與此相對應的是,在東漢末年,曹操也得到了他人的資助。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189年,董卓執掌朝政,把漢少帝廢為弘農王,而改立其弟陳留王為漢獻帝劉協,又派人把弘農王母子毒死,自稱太師。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今洛陽市)。曹操到陳留後,「散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對於本文所要說的衛茲,就在當時資助曹操,促使其可以獲得一支兵馬,這成為曹操日後逐鹿中原的重要基礎。
一
首先,衛茲(?-190年),字子許(《三國演義》中其名為衛弘,當為誤記),陳留襄邑(今河南睢縣)人。對於衛茲來說,是陳留郡的人士。而在公元189年,曹操正是來到陳留郡之後,才起兵反對董卓的。
根據《三國誌·武帝紀》的記載:裴註:世語曰:陳留孝廉衛茲以家財資太祖,使起兵,眾有五千人。
在東漢末年,衛茲曾經被東漢王朝舉孝廉,這意味著衛茲很可能出自世家大族。在此基礎上,公元189年,曹操來到陳留郡後,衛茲散盡家財,從而資助曹操起兵。正是在衛茲的資助下,曹操獲得了一支5000人的兵馬。雖然5000人並不多,但是,在東漢末年,這已經是曹操能夠逐鹿中原的基礎了,好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三國誌·衛臻傳》中記載:衛臻字公振,陳留襄邑人也。父茲,有大節,不應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陳留,茲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異之,數詣茲議大事。從討董卓,戰於滎陽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輒遣使祠焉。
在曹操來到陳留郡後,衛茲就表示「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對此,曹操也感到奇怪,於是就和衛茲交談起來。正所謂志同意合,這兩個人就在一起商議大事,比如如何起兵討伐董卓等。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在討伐董卓的戰役中,衛茲不幸陣亡。
二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袁術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曹操任代理奮武將軍,參加討伐董卓的聯軍。二月,被聯軍擊敗的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而關東聯軍懼怕董卓精銳的涼州軍的戰力,無人敢向關西推進,全都屯兵酸棗(今延津縣北)一帶。對此,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遂獨自引軍西進。曹操行至滎陽汴水(今滎陽市西南),與董卓大將徐榮交鋒,因為士兵數量懸殊,曹操大敗,士卒死傷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倖免於難。
正是在這場戰役中,衛茲不幸戰死沙場。回至酸棗,曹操建議諸軍各據要地,再分兵西入武關(今陝西省丹鳳縣東南),圍困董卓,關東諸將不肯從。關東諸軍名為討董卓,實際各自心懷鬼胎,意在伺機發展自己勢力。不久,諸軍之間發生摩擦,相互火拚,這意味著討伐董卓的聯軍至此解散。在衛茲陣亡之後,他的兒子衛臻繼續跟隨曹操,並成為曹魏的重臣。衛臻(生卒年不詳),字公振,陳留郡襄邑縣(今河南省睢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曹操部將衛茲的兒子。
三
衛茲去世後,曹操每次路過陳留,必定派使者前去祭掃他的陵墓。夏侯惇當陳留太守的時候,舉薦衛臻擔任計吏。為了紀念其父衛茲的功勳,曹操又賜封衛臻為關內侯,轉任戶曹掾。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任魏王后,衛臻被任命為散騎常侍;稱帝后,又被封為安國亭侯。那時候群臣異口同聲頌揚魏國的功德,好多人貶毀攻擊前朝,惟獨衛臻深明禪讓相授的禮義,稱讚漢室的美德。曹丕幾次看著衛臻說:「天下的珍寶,應該和山陽公劉協共同享用。」於是升衛臻為尚書,轉侍中、吏部尚書。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後,魏明帝曹叡即位,衛臻被晉封為康鄉侯,後轉為右僕射,主管選拔舉薦人才,仍像從前一樣加封為侍中,封康鄉侯。
公元228年(太和二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諸葛亮北伐,衛臻建議遺兵入散關搗截蜀軍的運糧道路,魏明帝採納並任命他為征蜀將軍,到長安時諸葛亮撤退。回朝復職,並加光祿大夫。對此,在筆者看來,衛臻不僅能夠參與朝政的處理,對於魏蜀吳三國的局勢,也有著比較深刻的洞察,這無疑是比較難得的能力了。公元234年(青龍二年),諸葛亮發動第五次北伐,並與東吳一同出兵。孫權進攻合肥,曹叡打算親征孫權,衛臻說:「孫權外表上響應諸葛亮,其實內心只是想在一旁觀望。況且合肥城池堅固,不足為慮。陛下用不著御駕親征,也好節省大軍出征的費用。」而最後的情況,實際上和衛臻預料的差不多。
四
最後,蜀漢丞相諸葛亮去世後,幽州刺史毌丘儉上奏曹叡說:「陛下即位以來,沒有做出得以書寫記載的業績。眼下吳、蜀倚仗地勢險要,也不是短時間就能平定的,不如姑且用國中閒置的兵力,前去克定遼東。」對此,衛臻對曹叡說:「東吳連年舉兵,進犯邊境,而我們仍舊按兵不動,休養將士,沒有尋找機會討伐他,實在是因為老百姓疲憊勞累的緣故。況且遼東的頭領公孫淵從小生長在海上,對遼東的佔據已經延續了三代,他們對外安撫胡人,對內整修武備習練戰陣,而毌丘儉卻想用一部分軍隊長驅直入,一蹴而就,他的設想太狂妄了。」以後毌丘儉草率出兵果然失利。
公元237年(景初元年),衛臻遷任司空,後任司徒。正始年間,進爵長垣侯,並封一子列侯。對此,在筆者看來,就擔任司空、司徒等職務的衛臻,已經相當於曹魏宰相了。在曹丕稱帝之後,就事實上廢除了丞相一職,並且以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其中,司徒在東漢時期,就是取代丞相的官職。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曹魏中後期,衛臻無疑是德高望重的大臣了。到了曹芳即位之後,面對司馬懿和曹爽之間的較量,衛臻保持了中立的態度,最終在曹芳在位期間病逝。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