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獨懼關羽 三國那點事兒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為何獨懼關羽 三國那點事兒

小時最喜長輩說三國,但逢講到關羽走麥城,跌下了絆馬索,總會平添了憂傷。又聞頭顱送至曹營,曹操開匣視之,見關公面如平日,笑曰:「雲將軍別來無恙!」言未訖,只見關羽口開目動,瞪了曹操一眼,操驚倒。忽然又覺解氣。後來也看了《三國演義》,大概知道了蜀臣頭上隱隱的神明光環,如有「死諸葛嚇走生仲達」,而起前這出,可叫「死關公嚇病生曹操」罷。更有意思的是,經此驚嚇,曹操病篤,翌年仙去。後又想,曹操是何等英雄人物,處微弱之時,尚不懼諸如董卓、袁紹等雄主,觀之如塚中枯骨,總要掰一掰手腕,江湖逃亡之際,尚能振臂高呼「寧我負天下人,勿天下人負我」,即便棋逢對手,偶落下陣,也終究半調侃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大概意味,這些臭小子還蠻厲害的嘛,我倒是要好好對付。可就是這樣一位有著博大情懷的梟雄,為何卻獨懼關羽?

或有人要插話了,這無非小說家言。但翻來史載,卻有能尋些端倪。《三國誌》有記載:「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這個事件背景大概大家都是知道的,關羽自荊州北伐,打了一些勝仗,如水淹七軍,竟把前來馳援的、曹魏「五子良將」之首於禁給打服了,乞拜於賬下,至於樊城守將曹仁,也大抵是苟延殘喘。戰報傳來,曹操的反應是什麼?遷都。這無疑是在示弱,甚至有戰略性放棄的意思。

其實,以曹操苦心經營之基業,倒也不必懼怕區區荊州偏師。即便北伐軍軍勢正盛,但軍力未必對等,定下心來細細盤算,終究多有勝算(後來曹操用了司馬懿的計謀,拉攏了孫權,確實也扭轉了戰局)。但曹操的第一反應,卻是讓人「大跌眼鏡」,究其原因,大概就是曹操對關羽是心存懼怕的。甚至,在他心目中,關羽是個「神化」的符號。為何曹操會將關羽「神化」,我們倒是也可尋些兩人的交集。交集最深刻的一次,應該是在建安五年,當時劉備想自立,被曹操教訓了,跑到袁紹處尋求庇護。關羽應該「跑路」功夫不如劉備,被圍了,迫於無奈,降了曹操,但也不是真降,按現代話講,應該叫「借調」,也立了一些規矩,比如「土城約三事」,什麼「降漢不降曹」等協議的。

   當然,這裡面大概也有小說家的添言。正是這次迫不得已的「借調」,關羽的氣節雄略,竟把魏營上下給折服了。曹操的態度是「禮之甚厚」(《三國誌》)。值得一提的是,關羽當時只是降將,老闆卻是香車美女一波一波地送,這是很不正常的。有的人說,這是曹操在作秀,秀給天下人看,他曹總是如何愛待人才的。即便有作秀成分,但至少也說明了一點,關羽是個人才,而且,在曹操眼裡,關羽應該不是一般人才,是值得花重金引進的高端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當時實施抓捕的,應該是曹軍的精銳部隊,是職業軍人。這樣的結構組成,應該不會被所謂的「目橫矛」、「一聲大喝」就給嚇住的。究其原因,大概還是張飛是關羽的好哥們(而且張飛也是聰明人,陣前也報了身份),藉著關羽頭頂上的光環,有點「懼」屋及烏的味道。看來,當時曹軍陣營裡對於關羽的懼怕,是由曹操「自上而下」自發形成的。關羽名頭,是具有很強的威懾作用。

值得一提的,不僅是關羽響亮的名頭,而且,他也確有誅曹操之心。這就尤讓曹操懼怕了。《蜀記》有記載:「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這大概是小說家口裡圍田打獵的原型了。當時曹、劉還未翻臉,二人偶爾還會秀秀親密,一起打打獵。關羽大概看出曹操有不臣之心的苗頭了,按馬提韁,準備提刀斬殺,但劉備也有自己的考量,給制止了。

此間故事,曹操當時應該是不知道的,後來關羽因為機緣,「借調」曹營,聲名鵲起,當年的一些風聲可能也出來了。或許,也給曹操留下了陰影。在此後的若干年裡,曹操一直也睡不安穩,老擔心著關羽某日忽然從天而降,一刀要了自己腦袋。因此,放出「吾好夢中殺人」的風聲,也就有了道理的。

如此想來,曹操尚且對關羽如此懼怕。後來於禁七軍皆沒,賬下兩膝一軟,倒也情有可原了。試想,若立於面前的,是上將潘鳳,估計於禁大概就要掙扎地高呼:「要殺便殺,老子寧死不屈」,只待著慷概就義了。瞧,於禁落下爛名聲,都得怪關羽!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