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網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三國亂世,今天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都知道如果國家戰亂,很容易被外族入侵,特別是東漢末年三國混戰的時期,軍閥割據四方,各方勢力彼此戰鬥,外族必定會虎視眈眈。
很多人都會擔心,中原內亂外族人入侵了怎麼辦?其是這種擔心其實是多餘的,三國時期儘管戰爭四起,也只是國內混亂,並沒有外族的干擾,之所以中原沒有被外族入侵,是因為鎮守邊關的人實力夠強,那麼當時鎮守邊關的人究竟是誰呢?
古代時期,戰爭時常發生,國家經濟強敵強我弱,時常會發生交戰,甚至會出現一國吞併另一國的事情。三國時期也並非沒有外族入侵,只是都被邊境的將領制止了,當時的塞外民族還是比較多,其中一國名為烏桓,這個國家就曾想趁虛而入進攻中原。據漢書記載,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滅後分為兩支,一支為鮮卑,另一支便為烏桓,烏桓屬於東胡有天下名騎的稱號,像這樣的塞外民族,主要以遊牧為生,擅長騎馬所以騎兵實力非常強。
東漢末年亂世來臨,外族勢力反叛,漢末將領張純叛國與烏桓結盟,奪取了幽州和冀州,此舉讓朝廷無法容忍,張純原來是張溫的部下,由於不受重用,一氣之下投了烏桓,於是朝廷派出了公孫瓚來對付他們。
騎都尉公孫瓚帶了3000士兵與烏桓展開激戰,這一戰的直接後果是張純兵敗,公孫瓚作為東漢著名將領,自號「白馬將軍」首次與烏桓交戰,打敗曾經戰勝過匈奴的烏桓鐵騎,可見公孫瓚的能力。兵敗後的張純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對公孫瓚也是心生忌憚,此戰過後公孫瓚也揚名海外,震懾了邊疆的少數民族,國家有了公孫瓚鎮守邊疆,外敵不肯輕易來犯。
僅此一戰不足以讓外族人喪失入侵中原的野心,官渡之戰後,袁紹戰敗,因為袁紹與烏桓國交好,所以他的兒子袁尚攜家帶口投奔了烏桓國,曹操怎能就此輕易放過,直接將矛頭對準了烏桓國,在張遼的帶領下烏桓國慘敗,烏桓國都城都被攻破,此戰震懾了外族國家,入侵中原的野心也全都破滅。
曹操的勢力能夠輕而易舉地攻破烏桓國都城,卻不能徹底打敗蜀國和吳國,由此可見,各方實力官方都有一定的實力。彼時的蜀漢和東吳也時不時的與各方勢力鬥爭,東吳與江南五省山民武裝勢力作鬥爭,蜀漢則與西南地區的南蠻和羌族勢力進行鬥爭。俗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是因為與外族的不斷作戰中磨礪了三個國家的軍事水平,讓三個國家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
曹操的手下有夏侯惇、張遼、徐晃等人,劉備和孫權的手下人才輩出,劉備手下有趙雲、關羽、張飛;孫權的手下有周瑜、魯肅等人,遊牧民族或者少數民族沒有足夠的實力,招惹哪一方都是引火上身,甚至還可能會向烏桓國一樣亡國。
三國時期雖然各自為營,但對於外族入侵時大家還是會同仇敵愾,一致對外,這可能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自始至終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