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擊戰是一種重要的戰術進攻行動。事先通過偵察地形和敵方運動規律,確立伏擊的地點,設立伏擊圈,並利用地形地物形成兵力的局部優勢,對敵形成多面圍攻之勢,從而取得殺傷敵人的效果。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伏擊戰是比較常用的戰術。比如在春秋時期,晉國大軍曾在崤之戰中伏擊了秦國大軍。再比如戰國時期的馬陵之戰,孫臏設伏擊殺掉龐涓,幫助齊國重創了魏國這一對手。而在漢末三國時期,伏擊戰的經常運用,導致三大著名將領隕落戰場,讓後人唏噓不已。
一、關羽
公元219年,在劉備贏得漢中之戰,進位漢中王后,關羽趁勢發動了襄樊之戰。在襄樊之戰中,關羽因和曹仁的較量中佔據上風,隨後水陸並進,圍襄陽,攻樊城,並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於禁打的全軍覆沒,進而包圍樊城。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銳的想法。由此,對於關羽來說,在不斷的勝利中逐漸大意起來,這為其走向滅亡埋下了伏筆。在曹操持續增援樊城的背景下,關羽一時之間無法攻克襄樊。
不久之後,東吳孫權派遣呂蒙、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後方,麋芳、士仁都背棄關羽。同時,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所以只能一路敗退。在關羽敗退的過程中,呂蒙採用了攻心為上的策略,也即讓荊州兵的家人紛紛寫信給隨關羽出征的親人。關羽北伐已近一年,士兵早已思鄉情重,因此這些士兵早就沒有了鬥志,迅速潰散。在此背景下,關羽無法和呂蒙決戰,只能敗走麥城。
關羽敗走麥城後,孫權派遣潘璋與朱然截斷守將關羽後路,潘璋率軍到達臨沮後,住在夾石間,也即埋伏在關羽撤退的必經之路中。公元219年十二月,潘璋部下司馬馬忠擒獲關羽、關平及都督趙累等,也即關羽等人因為大意,被東吳將士成功伏擊。公元220年,關羽、關平在臨沮地區被就地斬殺。斬殺關羽之後,孫權奪取了荊州,這導致蜀漢幾乎失去了半壁江山。
二、孫堅
襄樊之戰中,孫權派人伏擊了關羽。而就孫權的父親孫堅,也因為遭到埋伏而被被殺。孫堅(155年-192年),字文台,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東漢末年將領,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在東漢末年,孫堅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面對前來討伐的孫堅,董卓非常重視,立即派胡軫為大都護、呂布為騎督,帶五千人馬,前往迎擊。結果,在夜晚的時候,孫堅乘勢出城追擊,胡軫全軍潰敗,部下督華雄也被斬殺。也即《三國演義》中被關羽斬殺的華雄,在正史中實際上是被孫堅斬殺的。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四月,袁術派孫堅征討荊州,攻打劉表。面對孫堅這位著名將領,荊州牧劉表也是非常重視,派黃祖在樊城、鄧縣之間迎戰。結果勇冠三軍的孫堅擊敗黃祖,乘勝追擊,渡過漢水,包圍襄陽。不久之後,孫堅再一次擊敗黃祖,後者敗退,逃到峴山之中。連續的勝利,讓孫堅逐漸輕敵,於是沒有考慮地形情況,就貿然追擊到山林之中。結果黃祖已經派遣手下在此埋伏了,等到孫堅進來後,黃祖部將從竹林間發射暗箭,孫堅中箭身亡,一代著名將領就此早早隕落。正是因為父親孫堅死於劉表之手,所以不管是孫策還是孫權,都將荊州牧劉表視為自己的仇人。
三、張郃
張郃(?-231年),字俊乂,河間郡鄚縣(今河北省河間市)人。張郃曾經歸屬袁紹,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靠曹操。自此之後,張郃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和張遼、於禁、徐晃、樂進等人並稱為曹魏「五子良將」。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命令張郃統領眾將到略陽迎擊。面對曹魏大軍,諸葛亮退還祁山。不過,在蜀漢丞相諸葛亮撤退後,司馬懿卻命令張郃追擊。
正所謂「窮寇勿追」,張郃擔心諸葛亮會設下埋伏,表達了不願意追擊的觀點。但是,司馬懿不聽,依然命令張郃追擊。於是,張郃不得已,遂領兵追擊。結果,和張郃預料的益陽,蜀漢大軍在木門谷乘高佈伏,弓弩亂髮。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張郃陣亡。因此,和關羽、孫堅一樣,著名將領張郃也是因為遭到埋伏,所以戰死沙場的,屬於被伏擊而死的情況。不過,一定程度上,張郃的陣亡,司馬懿可謂難辭其咎,所以有人認為張郃是被司馬懿陷害,才戰死沙場的。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