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的是一個涼州軍中善於謀劃的人物,這人物不但有些小智謀,還頗得老董的寵信,堪稱董卓旗下第一愛將。他是誰呢?自然不是李儒,卻也不是賈詡。
這人便是李傕,演義第六回,說孫堅猛攻董卓之際,老董曾派他去做個說客,遊說孫堅投降。按此前所述,老董手下的首席謀士參謀是李儒,似乎最擅長口舌之爭的也該是他。可老董卻偏偏派了這李傕過來,可見在他心目中,這李(李傕)才是最合適的人選,而非那李(李儒)——而從權力分配來看,實際上李儒也遠不如李傕,李傕是董卓旗下除了呂布之外的頭號大將,而李儒呢,只不是是個郎中令(守衛宮殿門戶的卿,相當於宮廷警衛部長,這個官在秦和西漢之際還比較重要,到東漢末年就已經很一般了)和博士(文學顧問)之類的文官而已。
正是因為老董器重李傕,所以當時的朝廷之上,便有一個叫做劉艾的侍中發表評論,說李傕身為西北大將,帶兵打仗的能力啊,遠遠超過南方人孫堅。
劉艾顯然是在拍馬屁,不過李傕似乎也該有點智商。譬如在第九回中,那時董卓已死,長安城中王允、呂布為一方,城外李傕等涼州將領為一方,面對呂布的驍勇衝鋒,涼州兵一開始是吃虧的,牛輔便第一個戰敗身死。而李傕與呂布的第一仗,也是不能抵擋,退走了五十餘里地。
這時李傕便拿出他的那點智商來,說各位,呂奉先這小子固然勇猛,可是畢竟無謀,是個混人,不足為慮。
呵呵,那麼李傕究竟拿出個什麼應對之法呢?
說起來,這傢伙也是個讀過歷史的人。他說西漢開國那會,劉邦和項羽爭天下,彭越在東方和楚霸王周旋,要說硬拚,彭越實在也比不過那項羽,可他有自己的戰術,叫做前方廝殺、後方包抄、鳴金收兵、擂鼓進兵。所以這麼說吧,甭小看李傕,他可是在一千多年前便使用了神奇的戰術。這戰術,後來就被毛澤東演變成十六個字,叫做:「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那麼實戰又是個什麼情況呢?話說呂布在山下挑戰,李傕便帶人下去,剛一接手,李傕便哎呦一聲往山上跑,呂布趕緊追啊!好嘛,這一追,山上的箭矢、滾石便密密麻麻地下來了,呂布再猛也只好停止前進了。
也就是在呂布不知所措的時候,郭汜帶著人馬又來挑戰了,呂布急忙起來,打起精神要與他廝殺之際,那郭汜又一轉身跑了——呵呵,這是什麼戰術,其實就是要激怒呂布,讓他失去理智而已。
果然這呂布是最不經激的,這就憤怒了,如此這般耗了幾天,他更怒氣填胸了。也就是這個時節上,信使來報告了,說不好了,那張濟和樊稠(涼州四將的另兩位)帶著兵,往長安殺去了!
呂布登時便急了,說長安城裡可沒什麼能用的兵將,王允全指望著我呢!於是這就往京城趕路——好嘛,他剛一啟程,那李傕和郭汜就下山追殺來了。呂布可謂是焦頭爛額,一方面應付著追兵,一方面往長安趕路,這自然是損兵折將的勾當。而到了長安城下呢?前頭有張濟、樊稠圍著城,後面有李傕、郭汜緊追不捨,城裡頭還有李蒙和王方兩個董卓餘黨作亂,偷偷開了城門把西北軍引進來,於是呂布這就沒轍了,他唯一的辦法,是沖王允大喊:
「王司徒,快上馬和我一同出關去,別圖良策!」
要說這王允,也實在是個死腦筋的人,他不願離開長安城,不願做個苟且偷生的人——但要說棄城離去就是苟且偷生,那曹操、劉備這些人不知苟且幾十回了——實際上王允便不開竅,拉不下臉皮,於是呂布只好走人,而王允竟死在李傕之手。
所以,從這一戰而言,李傕還真是董卓帳下唯一一個有些智謀的將領。史書說此人「性格勇猛詭譎,善於用兵,有辯才」,不能說完全是瞎掰。也就是因為有這樣一個人物的存在,西北軍在董卓死後,依然能掌握長安朝廷若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