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普通讀者而言,最熟悉的歷史莫過於三國時代和宋朝,可謂是「有井水處,皆能論三國、宋朝」。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宋朝和三國與其他朝代相比,並沒有多少亮點,人們之所以熟悉這兩個朝代,都要拜演義小說所賜。有關宋朝的《水滸傳》、《三俠五義》、《楊家將》、《岳飛傳》,有關三國的《三國演義》,都是在民間傳播度很廣,達到了普及的程度。
但話說回來,演義小說、評書戲曲,某種程度上確實起到了普及宣揚歷史知識的作用,但它們畢竟屬於文學作品,其中的內容都經過了作者的藝術加工和想像渲染,與真實歷史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作者為了追求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往往會對真實歷史進行大幅度的取捨與改寫,在提高可讀性的同時,使得文學作品的史實價值也大為降低。
就拿《三國演義》來說,從東漢末年「十常侍之亂」和黃巾大起義,一直寫到三國終結三家歸晉,三國時代的眾多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從頭至尾都包括其中,包羅萬象內容豐富。但真實的三國歷史,卻比演義還要複雜深刻的多。有些重要的三國歷史人物,卻未能出現在《三國演義》中。
三國時代有這樣一個武將,他是兩次改變三國歷史走向的關鍵人物,但卻被羅貫中遺忘,《三國演義》中忘了寫他。此人就是魏國著名將領、也是曹操的得力干將任竣。任竣,河南中牟人。東漢末年,董卓之亂爆發後,各地盜匪蜂起,天下大亂。任竣找到中牟縣令楊原,說服他組織起一支鄉勇民團,習武練兵,保境安民,使得中牟百姓得享一方平安。
曹操起兵之初,實力和影響力都還很有限。任竣慧眼識人,認定曹操能成大事,拒絕了其他軍閥的拉攏,毅然決然「收宗族及賓客家兵數百人」,歸順了曹操。曹操對任竣非常重視,任命他為騎都尉,並把一個堂妹嫁給他,「甚見親信」。
曹操每次外出打仗,都把留守後方根據地的重任交給任竣。任竣在後方招兵買馬,制備軍械,籌集運送糧草,辦理的井井有條,成為曹操的後勤大總管。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北方軍閥袁紹之間矛盾激化,雙方調集重兵在官渡決戰。三國歷史來到一個關鍵轉折點。如果袁紹獲勝,曹操將全軍覆沒,也就不會有後來的魏國。
袁紹手下兵多將廣,實力雄厚,曹操當時兵微將寡,手下兵力不足袁紹的五分之一,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惡仗。袁紹兵分兩路,一路與曹軍正面對峙,一路人馬潛入曹軍後方,企圖攻佔曹軍屯糧的後勤基地,如此一來曹軍將陷入絕境。
但任竣此時負責留守後勤基地,他當機立斷,「千乘為一部,為復陣以營衛之」,把糧車圍成方陣,召集有限的運糧士卒依托糧車方陣,嚴陣以待拚死抵抗,袁紹的人馬費盡心機不能得手,只能鎩羽而歸。任竣在極為險惡的局面下保住了曹操的糧草基地,成為官渡之戰中的關鍵一著,保證了曹操官渡之戰勝利,也因此第一次改變了三國歷史走向。
曹操當時的主要勢力範圍在中原地區,而當時的中原也是各路軍閥爭奪焦點,連年戰亂,烽火連天,百姓逃亡,良田荒蕪,農業生產遭到毀滅性破壞。曹操集團在發展過程中,糧食供應成為瓶頸,由於缺糧,曹軍不僅難以發展壯大,甚至經常斷糧,連正常作戰都無法保證。
任竣審時度勢,為曹操想到了破解之道。他建議曹操大力發展屯田,曹操手下的數萬士卒都是精壯勞力,應該讓他們一手拿刀一手拿鋤頭,自力更生開墾荒地,大面積種植糧食作物,同時招募流亡農民,免費發給耕牛和種子,讓他們也加入到屯田中來。曹操當即任命任竣為「典農中郎將」,全權負責屯田事宜。
任竣不負重托,數年之間,千里中原又變成禾苗遍野、粟米飄香的萬頃良田,曹操「得谷百萬斛」,「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徹底解決了糧食危機,軍隊得以迅速擴張,成為當時各路諸侯中的魁首。任竣的屯田策,使得曹操從一個小軍閥一飛沖天,由此奠定了魏國稱霸三國的基礎,再次對三國歷史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遺憾的是,這樣一個影響三國歷史的關鍵人物,《三國演義》卻忘了寫他,實在是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