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統治指,在一個可能標明的人群裡,讓具體的(或者:一切的)命令得到服從的機會。
統治的目的在於別人的服從:從強迫的服從,到合乎理性的合作。
任何統治都試圖喚起並維護對它的「合法性」的信仰。這樣才能從跟本上減低統治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用。
統治可分為3種內型:1,合法的統治,建立在服從統治者的規章,非個人的制度和由它所確立的上司上;2,傳統的統治,建立在習慣的範圍內,服從從傳統所受命進行統治並受傳統約束的統治者個人;3,魅力的統治,建立在服從有魅力素質的領袖本人身上。
從劉備的情況來看,其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是頗可存疑的,但是就憑姓劉這一點,也可以說和劉邦500年前是一家,劉備很好的利用了這一點,得到了漢代幾百年的餘利,成了一個傳統型的統治者。正因為如此,其即位後的馬上「祭高皇帝以下」,進一步加強其統治的合理性。
對於曹操來說,名為曹參之後,但其父嵩為太監曹騰的養子,則曹操的身世更為可疑。可以說曹操的成功完全是個人奮鬥的結果。曹操是典型的魅力型統治者。為了防止人亡政息,魅力型統治必須轉為合法型或傳統型統治。對於曹操來說這是一個難題,他不可能想到建立合法的統治,其又沒有傳統型統治所需要的資源,因此其一生不稱帝也就可以理解。到了曹操的兒子曹丕則不管不顧的稱帝,之後「追尊皇祖大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其目的在於建立自己傳統型統治的基礎。但也由此開了一個先例,以後司馬昭也用這招來對付曹耄,曹丕地下有知,不知有何感想。
可是說中國的皇帝制度從三國時起正式崩潰,只有你兵強馬壯,你就可以當皇帝。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暴力的循環。每個人一成為皇帝,首先就是把自己的祖先都封為皇帝,以此來構建一個虛假的合理性。而老百姓今天拜這個皇帝,明天拜哪個皇帝,後天又拜另一個皇帝。而一個皇帝即位,必定要貶低前代的皇帝。皇帝在歷史中的尊嚴全無,正所謂「王候將相寧有種乎」,大家都想過一把皇帝贏。
相比,西歐封建社會的情況。某個人之所以成為國王,是因為他老爸是國王,他爺爺是國王,他爺爺的爺爺也是國王,這樣一種合理性的基礎。從日本的情況看,不管將軍換了幾代,天皇卻是萬世一系的。在這種情況下,民族的凝聚力較高,從傳統的統治轉變到合法的統治也比較容易。
吾國千年之治亂,法治之不昌,是不是在於相當皇帝的人太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