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元四年(263年)十一月,劉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60餘人出城投降,同時又派人曉諭姜維,命他向魏將鍾會投降。至此,立國42年的蜀漢正式覆亡。三國網小編整理了一下,現在給大家詳細說明,快點來看看吧。
杜甫《武侯廟》詩云: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煮酒論英雄」時,一聲驚雷,劉備手中的筷子掉落在地,劉備佯裝沒有大志,最終逃過一劫;若干年後,兒子劉禪以樂不思蜀之言以存自身,可見後主之智深也。而且劉禪在位長達40年,這與人們印象中「扶不起的阿斗」,是不是存在某種意義上的矛盾呢?
人們對後主劉禪的評價褒貶不一,眾說紛紜,實難分辨。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不知道曾經湧現出多少英雄豪傑,可最後還是敵不過時間的洗滌,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劉禪,大多數人只知其一,認為他胸無大志、毫無政治才能,但其實真正的劉禪,也是位自帶光環、大智若愚的角色。
不難發現,三國時期很富有戲劇性,魏蜀吳三國爭霸到最後,並不是三方之間某一方稱霸,司馬家族卻坐收了漁翁之利。而這些後代君主們則上演了一幕幕蕩氣迴腸的故事。
亂久而治的三國時期,蜀國最終被魏國所滅,由於蜀國無史官記錄,陳壽修史多有遺漏,而明末清初文人羅貫中作《三國演義》為情節需要對事實情況加以歪曲,導致後主劉禪的真實情況在幾百年歷史長河中撲朔迷離。
魏晉史學家張璠:「劉禪懦弱,心無害戾」。
十六國時期的李特:「劉禪有如此江山而降於人,豈非庸才?」
波瀾不驚:劉禪的起伏人生
劉禪生母為甘夫人。
《拾遺記》中記載,甘夫人身出寒門,但是江湖術士說她是富貴之人,地位尊貴,並且可以到皇家宮殿居住。果然,女大十八變,待到甘夫人十八歲後出落得如芙蓉一般,皮膚潔白如玉,眼前只差一段良緣。
彼時的劉備則在小沛擔任豫州牧之職,經人撮合,劉備與甘夫人走到一起,只是劉備已有糜夫人,甘夫人便做了妾。劉備好女色,特別喜愛貌美的甘夫人,不久就和甘夫人有了阿斗。這一年劉備46歲。
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家眷不得不跟著東奔西走。先主曾為曹操追殺於當陽長阪坡,無奈之下他丟棄二位夫人向南逃奔。甘夫人則攜帶阿斗在戰亂之中逃生,一度想抱著阿斗跳井明志,以報劉備之恩,最終趙雲及時趕到,抱著阿斗殺出重圍,救了襁褓中的阿斗和二位夫人。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趙雲單騎救主的精彩篇章。
劉皇叔老來得子,雖說阿斗不是嫡出,但卻是長子,自然得到劉備的喜愛。阿斗4歲時,甘夫人就去世了,之後阿斗便由繼母孫夫人(孫尚香)代為教養。
缺失母愛的童年是不完整的,而且孫夫人視阿斗為政治籌碼,試圖帶到江東吳國做人質,幸虧張飛、趙雲江上攔截,奪回阿斗。此時的阿斗只有5歲。
面對複雜的形勢,劉備提高了警覺,他必須給阿斗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學文方面,他請了簡雍等大儒輪流教導劉禪。為學治國理政之道,劉備列出《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謀慮書籍時常交授,又讓劉禪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習武方面,史料曾記載,後主劉禪學射於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
可以說,直到白帝城托孤,劉禪都是在「安樂窩」中度過的。雖說小小年紀曾多次身處險境,但都屬於「大難不死」,對於劉禪來說,劉備托孤於諸葛亮,才是劉禪人生的轉折點。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當時,蜀國的競爭力還是有的。文有諸葛亮,武有「五虎上將」,劉禪繼位後,諸葛亮一把攬過軍政大權,這對劉禪才是考驗的開始。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遺願,他不遺餘力,六出祁山;而劉禪則坐鎮後方負責穩定團結,發展生產。「秋風五丈原」諸葛亮病逝後,劉禪正式接替大權,開啟了後主劉禪的時代。此後一直到公元263年,鄧艾攻破成都,蜀漢滅亡。劉禪投降曹魏後,被封為安樂侯,8年之後,劉禪去世,享年64歲。
小人得志:劉禪的昏聵之舉
有人說蜀漢的滅亡劉禪有脫不了的干係。事實上,作為守國之君,在當時極其複雜的環境下,劉禪確實有其局限性。例如他在用人上,就有看走眼的時候。
劉禪主政後期,重用黃皓與譙周。
黃皓是宮內宦官,好阿諛獻媚,處心積慮籠絡錢財。黃皓懼怕侍中董允、陳祗等人,董允死後,黃皓專權,縱容劉禪聲色犬馬,並逐漸干政,將自己的政敵清除。而且他一直排擠北伐前線的大將軍姜維。最終姜維不得不去屯田離開軍中要職,致使軍隊沒有領兵之能將,朝政時局和民意諫言等諸多情況,也不能及時傳達到劉禪的耳朵裡。
而這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鄧艾大軍壓境時,蜀漢毫無戰鬥力可言,只能不戰而降。
譙周是蜀地的大儒之一,曾經桃李滿天下,諸葛亮時授官職勸學從事,劉禪冊立太子之時,授太子僕,遷太子家令。譙周歷來反對姜維北伐,他身為大儒雖有治國愛民之功,卻無愛國之心。
譙周所著《仇國論》,托名百姓疾苦,止戰天下。鄧艾攻打成都時期,他極力勸諫劉禪投降,因此之後被魏國授「全國之功」,受封陽城亭侯。有道是,兵可降,將可降,君那裡能降?譙周食君之祿,未做忠君之事,反而讓後主以身投魏,勸人為囚,實為自私自利、貪慕虛榮、貪生怕死之輩。
劉禪寵信此二人實在是昏庸至極,無形中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樂不思蜀:劉禪實為大智若愚
幹啥啥不行,斗蛐蛐第一名。劉禪給我們的印象,除了「扶不起」,幾乎很難圈點其他。那麼劉禪的「大智若愚」又要從何說起呢?
白帝城托孤後,劉禪正式繼位,他在位期間,有兩件事可以體現出他的城府。
首先,放權諸葛亮。
我們知道,諸葛亮與先主劉備在三國時期屬於最佳「黃金搭檔」。諸葛亮一生隨劉備東征西討,為建立蜀漢立下不朽功勳。先主死後,劉禪被托付給諸葛亮悉心輔佐。此後,劉禪不但沒有反抗,反而十分信任這位「相父」,並沒有主政奪權。宅心仁厚的劉禪在諸葛亮背後興修水利、減免稅收,將工作重心放在提升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數上。
事實上,這是劉禪的明智之舉。論治國理政和人心向背,他都不及諸葛亮,所以朝中的大事小情,他都要向諸葛亮請示再三,唯諸葛亮馬首是瞻。
諸葛亮死後,劉禪禁止他人前去拜祭,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堂前的11年裡,劉禪就是被動地接受諸葛亮的「聽政」,雖說是無奈之舉,但在當時,誰又能說不是明智之舉呢?諸葛亮在世,對於劉禪來說,順從才是最好的選擇。
其次,樂不思蜀。
今天若有人跟你說「扶不起」,你一定會聯想起下面這個故事。
司馬昭稱帝之後,蜀國在劉禪的帶領下直接向魏國投降,但司馬昭不僅沒有將劉禪這個亡國之君殺死,甚至還封了他個安樂公。
當時,司馬昭設宴,邀請劉禪和蜀國的舊臣來吃飯,而在宴席上無論是演奏的歌曲還是排演的舞蹈,都帶有濃濃的蜀國風格。這些蜀國來的舊臣聽聞後紛紛感懷,痛哭流涕,但唯有劉阿斗卻沉迷於酒色無改顏面。
司馬昭甚是驚奇,便問劉禪:「思蜀否?」哪知劉阿斗樂呵呵回答:「此間樂,不思蜀!」這讓司馬昭放心了不少。
為了徹底洞察劉禪有沒有復國之心,司馬昭又暗中派人觀察劉禪的一舉一動。而劉禪自己也非常清楚司馬昭的想法,於是就乾脆在自己的房門口掛上了一個牌子,上邊寫了「中山寨」三個大字。很多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劉禪怎麼給自己的住處起了這麼個不土不洋的名字。
眼線把這件事告訴了司馬昭,司馬昭知道後放聲大笑,大手一揮決定給劉禪免死。群臣對司馬昭的想法無法參透,司馬昭解釋說,「中山寨」三個字反過來念,就變成了「在山中」,這是劉禪表示自己要歸隱山林,絕無東山再起之意。
如此,劉禪安度了餘生。
從上面的歷史小故事不難發現,劉禪除了懂得放權之外,他還具備一個君主難有的胸懷,那就是隱忍,懂得放下一己私利。就當時而言,在司馬昭掌權魏國的時候,天下大勢基本上已經確定了,而如果還是先主劉備當權,抑或是諸葛亮主政的話,一定會選擇和魏國拚個魚死網破,直到身死國破才能罷休。
可劉禪並不這麼認為,如果以當時蜀國力量抗衡魏國,無異於以卵擊石,所以劉禪放棄了自己的皇位,更不去強迫手下的文官武將為自己或為了蜀國拚命。果斷投降自己當「亡國奴」,最終是為了蜀漢免遭生靈塗炭,因為他的心裡有蜀漢蒼生。
之前的趙武靈王、齊桓公被餓死;後來的隋煬帝楊廣被布帛絞殺,而南明永歷帝更是被吳三桂用弓弦活活勒死。放眼望去,劉禪絕對是歷史上結局很好的亡國之君之一。
陳壽《三國誌》中說道: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生逢亂世,劉禪是被歷史推上舞台的普通人,他從小跟著大人顛沛流離,遭受戰亂離合,可以說他是迫於形勢走上帝王之位。論學識、武力、智力、治國,他都不是合格的君主,相比較「昏聵無能」之說,我認為「平庸」才是對劉禪恰如其分的評判。可以假設一下,倘若劉禪生在承平年代,即便不能把國家帶入盛世,但足夠可以讓自己的地盤穩定,讓百姓安居樂業。
悠悠歷史,帝王難當,末路君王更不易,劉禪卑微地「苟且偷生」,注定遭人唾棄,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孫臏裝瘋賣傻騙龐涓之計,讓人感懷、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