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不顧大臣們反對,執意重用陸遜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孫權為何不顧大臣們反對,執意重用陸遜呢?

歷史上能堪比赤壁之戰的,當屬陸遜指揮的夷陵之戰。兩戰皆是採用火攻的方法,雖說後者大戰時間相持得更久,但其取得的輝煌成就卻徹底給了歷史著名將領陸遜一次一戰成名的機會,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戰爭的經過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夷陵之戰的歷史背景就是,於章武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不久,因心中懷有吳軍霸佔荊州之恨以及殺害義弟關羽之仇,不顧眾人勸誡,將諸葛亮安置於城內輔佐太子劉禪後,隻身率領近五萬兵馬前往吳地討伐吳軍。而此時無論不想與之戰鬥,便派遣使者想與劉備求和,當時氣急攻心的劉備又怎會答應,當即拒絕吳國求和請求,並進一步大肆進軍至秭歸。而此時吳國被逼無奈,只能一面向曹魏俯首稱臣,一面又派遣新任大都督陸遜率領近5萬兵馬迎戰。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東吳君主孫權想要重用陸遜時也是費盡了心思。因為經荊州一戰,陸遜的嶄露頭角被當時孫權的得力部下呂蒙賞識,其之後也更是向主公極薦陸遜之才堪稱是世間少有。為此孫權為讓陸遜為己所用前期可謂是恩壓並施,甚至置朝堂大臣竭力勸阻於不顧也要支持陸遜,不過也正是這等的信任最後才真正的打動陸遜,使他立誓誠心輔佐主公孫權。

待陸遜上任大都督後,他於十日內在山嶺的各個緊要隘口處建起營寨,並且命令全體將士堅守不出。但那時全軍營上下無人知曉陸遜的奇才謀略,只知道他是一介布衣出身,平平無奇。對此漢軍更是不將其當回事,甚至劉備更是不屑直呼陸遜不過一介黃口小兒,其語氣與當初關羽輕視呂蒙之言竟如出一轍。

由是劉備依舊大舉討伐吳軍,而由陸遜指揮的吳軍似乎並不想與之交戰,在漢軍接連的猛攻下,其非但不派兵迎戰,反而還以三百里為準基地接連向後方建營撤退,就這樣漢軍接連告捷,沒幾個月就輕輕鬆鬆地攻下了東吳近五六百里的領地,劉備為此大喜不已,軍營上下士氣高漲,皆認為伐吳之戰就要勝卷在握了。

而反觀此刻吳軍營地卻士氣低迷,全軍上下也是皆不知陸遜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軍隊不派軍作戰,還不斷將營地往後移的葫蘆裡賣的到底是什麼藥。一時之間,人心惶惶,全軍上下皆在罵陸遜的懦弱無能,同陸遜前往的兩個將領更是止不住的控訴陸遜的失敗,未戰就接連失守,任他們著實無法忍受這窩囊氣,但陸遜卻始終不以為然,從不做過多的解釋,依舊按照自己的計劃一步步將漢軍引入自己設好的陷阱裡。

當漢軍不斷攻佔吳地的捷報被告知當時身處成都諸葛亮時,諸葛亮聽罷只是眉頭緊鎖,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喜悅之情,而反觀前來傳信的馬謖卻是喜上眉梢,連連稱讚劉備的戰績,認為攻佔吳地一定是勢在必得了。諸葛亮卻不以為然,他越聽就越感覺形勢不妙,畢竟自己曾經和也東吳交手那麼多年,自然清楚東吳的君主孫權絕對不會那麼輕易的用人,現在新上任的大都督陸遜無疑也是孫權被格外器重的,那麼其一定是有什麼過人之處。諸葛亮越想就越感到擔憂,都說兵家驕兵必敗,而主公劉備目前也正是被眼前的大好局面蒙蔽了雙眼,可無奈自己現今和劉備之間隔閡太深,劉備已然不信任自己,無奈之下就只好寫下告誡的密信讓馬謖送與劉備,切不可大意失堤,萬萬要小心吳軍是有詐。

但此刻已經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劉備又怎看得進這些,他只覺得諸葛亮是看不得由自己策劃的勝利,想罷劉備就更是將諸葛亮的勸誡置之不理了。就這樣,趁大勢之好的劉備依舊率領漢軍來勢洶洶地向吳軍進攻,而吳軍也是眼看著已經退到了夷陵山脈的最後一道屏障,倘若此地再失防,那麼劉備大軍就可以破兵直入荊襄了。危急關頭,一直採取撤退行動的陸遜也終於有了其他的行動,可當營寨裡的士兵們興致沖沖地等待陸遜下達攻打漢軍的命令時,卻只得到了死守營寨,與營寨共存亡的軍令,這下營寨裡上上下下皆是摁耐不住憤怒的憋屈心理,陸遜對此一看就知道自己的哀兵之計已成,漢軍的大勢將去。

就這樣,漢軍猛攻,吳軍死守,戰況一時竟是相持不下。期間劉備也派軍進行伏兵偷襲,可無奈計策早早被陸遜看穿,吳軍壓根就不為之所動,依舊是緊閉寨門遲遲不肯出來,劉備也終於意識到自己輕了敵,最後只能無奈的將派遣的伏兵調回來,據相關史料記載,兩軍竟就這麼相持了近半年之久。

夷陵六月的天氣可謂是酷暑難耐,劉備大軍因為接連進攻早已是疲憊不堪,其戰鬥力更是直線下降,對此侍中馬良直言勸誡劉備輪番撤退,休整軍隊,待秋涼後再戰。劉備聽此勃然大怒,他直言漢吳雙方本就是打得相持戰,拼的就是士氣和鬥氣。如今我方先行撤退,豈不是間接性認了輸,士氣一旦低落,鬥氣就很難再提上了。況且我方尚且感到酷暑難當,那麼吳方不也是如此,哪有我方先行撤退的道理。不過話雖至此,看著軍營中難耐的士兵,劉備還是下令全軍撤入密林中進行臨時休整,就這樣漢軍在高樹成蔭的密林中依溪傍水駐紮起七百里連營。

而身處吳軍軍營的陸遜一聽到劉備率軍步入密林的消息就止不住的大喜,連連直稱忍氣吞聲佈局了這麼久,翻身的機會終於來了。於是他連忙召集軍中各路將領,稱自己已經借到天降神兵30萬,漢軍現在大限將至,我方以可帶兵將其一舉攻下。但眾將似乎非常不能理解這其中的奧秘,一個個只得是滿臉的困惑。這時陸遜就抬手指向對面的山林,稱自己現在就只需要一把大火,就可以將漢軍燒個片甲不留。

各路將領這才明白陸遜這麼久以來的良苦用心,不斷地撤退並建立營寨,表面上營造出東吳示弱的假象,其實就是為了等待酷暑的天時,而將漢軍引入面前蓄謀已久的陷阱中,已然達到了地利的優勢,況且漢軍不遠萬里征戰吳軍,其士兵水土不服者居多,再加上接連的征戰,整個軍隊更是疲憊不堪,這顯然是人和已至。如今天時地利人和皆占,也難怪說漢軍的大限將至了,為此陸遜果真是一個心思縝密,不可多得的將才。

而另一邊馬良帶著地形圖馬不停蹄地趕回川蜀,並將劉備的狀況告知諸葛亮,諸葛亮一聽漢軍避暑進入密林休整便是心中大驚,拍案而起連連稱道敗局已定,直接讓馬良回去快馬加鞭告知劉備將提此建議的人拉去斬首示眾,馬良對此瞬時驚駭不已,直言提此建議的人就是主公劉備自行定奪的。諸葛亮聞言頓時感到痛心疾首,哀聲歎道蜀漢元氣將至,劉備此番必敗,說不定此刻陸遜就已經在放火的路上了。

如其所說,「苞原隰阻處安營紮寨,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大忌,」而劉備現今卻將這四不利完占,也難怪諸葛亮之後對此感到這麼的絕望,以至於他後來直接對拯救漢軍無計可施,只得安排馬良快馬加鞭趕回漢軍營地,如果戰事未起就趕緊勸誡劉備轉移陣地,如果大軍已敗,那麼就趕緊護送劉備至白帝城避難。

黑夜如隙,風伺機而動,當劉備還在營寨中酣然熟睡之際,忽然一根火箭劃破天際,直擊這了無防守的漢軍營寨中,接連便有成千上萬隻火箭騰空而起,照亮了整個天空,也點燃了整個漢軍營寨。頓時密林烈焰大火四起,軍營中士兵的慘叫不斷,劉備為之驚醒,睜眼便看到滿目的大火將周圍燒的是一片狼藉,他郁氣於心,這才反應自己是上了大當,但早就為時已晚,四周士兵早就混亂不堪,自顧不暇,壓本就沒人顧得上聽從劉備的指揮。劉備氣急攻心,轉身就要和吳軍將領拚命,而這時奉諸葛亮之命前來救駕的趙雲即使趕到,和馬良一道帶著主公劉備逃亡至白帝城。

一夜之間,一場大火,奮力征戰近半年的軍隊毀於一旦,恍惚只是一個睡夢的時間,幾萬大軍灰飛煙滅,這等失誤足以讓劉備心郁死結久久不能釋懷,他懷著絕望的心情在路上逃亡奔波,更為諷刺的是,身後還追著陸遜帶頭的軍隊,自己當初隻身帶兵前來的驕傲與自信蕩然無存,如今只能選擇灰溜溜的逃跑。幾萬大軍,僅此一夜,除了劉備,還有幾人可存活?

夷陵之戰勝利的原因

首先無疑與陸遜巧妙地佈局有著莫大的關係。他根據帶兵打仗的地形圖事先判斷好作戰地形的利弊,並因地制宜制定出一個隱晦的陷阱一步步蒙蔽劉備,並耐心地操控時間的大局帶領劉備一步一步地往大坑裡跳,待集齊天時地利人和的所有優勢與一體時,再對漢軍大舉進犯,那時劉備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也難逃得掉。這等操控全局的意識不正和當初赤壁之戰諸葛亮借東風的神機妙算有得一拼,怪不得後來有闞澤稱他「名雖儒生,實有雄才大略」。

再者就是與劉備的茫然自信與衝動有著必定的關係。要知道,劉備當時本就是以報仇的心態向吳軍討伐,那時候的他在很多事情上做出的決定就是非常不明智的。比如過分的輕敵,比如過度猜忌提防諸葛亮,不僅征戰未帶其前往,而且中途還視其勸誡於不顧,以至於後來不僅狠狠地傷了一代忠臣的心,而且還落得個全軍覆滅的下場,那可是二十多年征戰得來的士兵和驕傲啊,就僅僅只在那一夜間,消失殆盡。

倘若劉備當時能夠如當初一般信任諸葛亮,其結果必定不會落得此等地步。可事已至此,身處戰況外的諸葛亮也只能頂著枯槁消瘦的面孔潸然淚下,一句惆悵自己還想輔佐劉備北伐征戰的願望。

小結

後續曹遜帶兵追殺逃竄的劉備至魚腹浦,但卻被諸葛亮事先佈置好的八卦陣攔住了去路。不過以陸遜的謀略,還是很輕易的就化解了。就在曹遜脫困還想繼續帶軍追殺劉備的時候,事先在此地等候許久的馬良拿著諸葛亮給的一個瓷罐現了身,並將其交給了曹遜。曹遜一打開只見瓷罐裡放了一隻蟬和一隻螳螂,瞬即醒悟自己將要被後方曹魏的軍隊偷襲了。於是只好調轉馬頭,帶軍向後方撤退。

而之後逃亡到白帝城的劉備更是一病不起,他回顧自己生平的種種,步步為營,招賢納士,如今還是因為自己的糊塗翻了一個如此大的跟頭。事已至此,他也明白自己大限將至,所以終是接受了與吳聯手抗魏的請求,並將愚笨的兒子劉禪和帶軍北伐的願望一併交於諸葛亮。公元223年6月10日,劉備駕崩,他的一代帝王夢也就此了結。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