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惜才著稱的曹操,一生錯過了哪些人才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以惜才著稱的曹操,一生錯過了哪些人才呢?

曹操以惜才、愛才著稱。

然而,他依然錯失了不少人才。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其中,有的人才是曹操大意錯失的,有的人才是曹操極力拉攏卻沒有留住的,有的人才是曹操主動放棄的,也有一些人才,僅從人才角度看未必算是「錯失」,但代價卻非常沉重。

陳宮:相愛相殺,道不清的恩怨

陳宮和曹操的恩怨是極為複雜的。

合作之初,兩人非常愉快。

陳宮建議曹操以兗州為業,「資之以收天下」,並成功說服了兗州官僚、大族,促成了曹操入主兗州,使曹操有了爭雄天下的根據地。

而「曹公待公台如赤子」(《三國誌.呂布傳》中呂布妻所言)。

然而,陳宮還是背叛了曹操。

曹操征討陶謙時,陳宮聯合張邈等兗州大族,引呂布入兗州,幾乎使曹操覆滅。

當時,曹操一度想過要去投靠袁紹,可見陳宮等人的背叛對其打擊之大。

可以說,在曹操早期的創業歷程中,功勞最大的是陳宮,破壞最大的也是陳宮!

而在背叛曹操後,反曹最積極的又是陳宮。

曹操征呂布期間,呂布本人都已有降意,但陳宮堅決破壞了呂布的企圖,堅決反曹。

而陳宮戰敗被俘後,曹操、陳宮的對話,更是有意思。

曹操並沒有直接勸降,只是如故友般抬槓「你那麼厲害,怎麼被我抓了?」又關切地詢問陳宮「如果你死了,你的老母怎麼辦?妻子怎麼辦?」

陳宮在以「孝治、仁政的人不會為難別人的家人」後,表示「請出就戮,以明軍法」。

陳宮既沒有求饒,也沒有罵曹操,到死還在叫人家「以明軍法」,不要為了我壞了你「圍而後降者不赦」的軍法!

最後,「太祖泣而送之,宮不還顧」。(《典略》)

看起來,曹操、陳宮二人雖相愛相殺,的感情仍然在,只是陳宮始終不願再為曹操效力了。

關於陳宮背叛曹操的原因,說法很多。有「殺邊讓說」、「自疑說」、「曹操曾屠徐州百姓說」,但所有這些都只是後人的猜想而已。

無論如何,曹操早期創業過程中的重要夥伴,頭也不回的走了。

呂布、高順:主動放棄

殺陳宮的同時,曹操還殺掉了呂布、高順。

呂布被俘後,倒是求饒了。

《獻帝春秋》記載,呂布被俘後,馬上寒暄「明公怎麼瘦了」?

隨後,呂布又以齊桓公和管仲的故事,表示自己願」為公前驅「,替曹操打天下。

曹操」意欲活之,命使寬縛「,但主簿王必反對:呂布」眾近再外,不可寬也「。(也有說法是劉備以丁原、董卓的前例,主張殺呂布)

如此,呂布就被殺掉。

與此同時,呂布的首席大將高順也被殺掉,其中沒有留下什麼對話,似乎曹操也沒有爭取其投降。

呂布、高順,可以看為一體。

自投靠丁原以來,呂布與其并州軍一直在一起作戰。

呂布殺丁原投董卓,殺董卓擁王允,及至隨後流落各地,整個過程中,并州軍一直相隨,凝聚力非常強。

而高順所統轄的」陷陣營「又是呂布的王牌力量,可見高順對呂布的忠誠。

曹操認為呂布反覆無常,而且「眾近在外」,留下的風險太大,必須殺呂布,也就只有殺調死忠於他的高順了。

曹操放棄呂布、高順,確實使他少收了兩位虎將,但是,避免了破壞性極大的風險,應該是正確的選擇。

劉備:數世之患

殺呂布時,劉備也在場。

自從被呂布擊敗後,劉備也投到了曹操陣營。

在呂布被滅後,劉備跟隨曹操回到了許都。

曹操待劉備非常好,「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然而,劉備還是趁著攔截袁術的機會,據下邳,脫離了曹操。

劉備不會跟著曹操走下去,曹操集團的人其實早已看出。

郭嘉就曾表示,劉備「終不為人下也」,「宜早為之所」,早點除掉算了。

而曹操本人,也直接表態「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知劉備難以屈身在此。

因此,在劉備問題上,唯一的疑問是:為何不殺劉備?

「一日縱敵,數世之患」。

曹操與劉備的這一次分手,確實使曹操承受了「數世之患」。

關羽:專業的短期合作

此後,曹操與關羽也有過短暫的合作。

不過,劉備、關羽也是一體。

因此,曹操、關羽都很清楚,這是一次短期合作。

關羽在投曹期間,明確對張遼表示「吾終不留」,曹操「義之」。

關羽走時,眾將要追,曹操有表示「彼各為其主,勿追也」。(以上出自《三國誌.關羽傳》)

短暫的合作中,關羽在白馬之役殺顏良,立下大功,曹操也放關羽回投劉備,各取所需,是一次非常專業的「短期合作」。

張紘:輕敵之下,輸掉了人才爭奪戰

張紘,很早就為孫策效力。

早在創業前,孫策就曾拜訪張紘,詢問方略。而孫吳「荊揚可一」,據長江以爭天下的策略,最早也是張紘提出的。

後來,孫策派張紘到許昌獻奏章,被任命為侍御史,留在了許昌,也就是留在了曹操所控制的朝廷。

不過,這段時期,張紘與曹操似乎交往不多。

只是在孫策去世後,曹操要趁機征江東時,張紘反對,建議厚待東吳。

隨後,曹操讓張紘回到江東,讓他勸說孫權歸順。

這是曹操在輕敵之下的「隨手棋」。

對曹操來說,張紘或許作用不大,但是,對孫吳來說,作用是很大的。

孫策、孫權,是外來者,孫策以其武力,可以威服江東士族,但孫權當時就顯然不能。

張昭、張紘,雖然也不是江東人,但作為名望很高的大士族,對江東士族是有極大影響力的。

曹操之所以放張紘去勸降孫權,主要原因是對孫權的輕視。

及時到赤壁之戰前,曹操一直認為可能招降孫權。

而張紘,也確實沒有忽悠曹操,赤壁之戰前,他和張昭等人也確實主降···

然而,孫權不容低估。

一方面,孫權拒絕了張紘等人主降的主張,另一方面,他也拒絕了一些人認為張紘是「北官,不可大用」的主張,放手使用張紘的內政之才。

當曹操意識到「生子當如孫仲謀」時,一切都遲了。

黃忠:未來得及發掘的人才

曹操征服劉琮後,黃忠所在的長沙也歸順了曹操。

不過,曹操只是以黃忠為偏將軍,仍在舊任,沒有大用。

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南四郡,黃忠便跟隨了劉備。

或許當時的黃忠,名聲未起,又遠在長沙,曹操尚未發掘吧。

定軍山一戰後,不知曹操有沒有懊悔。

劉巴:不恰當的任務

劉巴,原本是只看得上曹操的。

劉表徵他時,他不去。

赤壁之戰後,劉備向南四郡發展時,許多人都隨劉備,劉巴卻北上去找了曹操。

曹操退回北方前,讓劉巴去招撫長沙、零陵、桂陽。

這是讓劉巴赤手空拳去和劉備爭南三郡呀!

劉巴說:「劉備據荊州,不可也」。真的辦不到呀!

曹操答:劉備如果圖南三郡,「孤以六軍繼之也」。(《零陵先賢傳》)

如果曹仁守住了江陵,曹操「以六軍繼之」還有可能,但是···

劉巴跑到南三郡時,劉備已經佔領了這些地方。

沒辦法,劉巴跑到了交趾。

諸葛亮寫信來勸,劉巴表示:奉命來辦事,沒有辦成,當然要回去!

還是要投曹操。

說是這麼說,劉巴還是回不去,只好從交趾跑到益州,投了劉璋。

劉備得益州後,劉巴得到任用。

劉備入成都時,劉巴獻鑄幣定價之策,穩定了成都形勢。

隨後,他又與諸葛亮等人做《蜀科》,奠定了蜀漢的法制基礎。

從劉巴在蜀漢的作為看,他在經濟、政治上的造詣極深,本是難得的人才。

而這位一心投曹的劉巴,卻因曹操不恰當的任務,成了劉備的人。

張松:代價慘重的失誤

同樣是在荊州期間,曹操錯過了張松。

曹操征劉琮後,張魯也遣使歸順,劉璋見狀,也派人前去向曹操示好。

張松,是第三波前來通好的。前兩撥來的人,或被任命為平寇將軍,或被拜為廣漢太守,都得到了征錄。

張松來時,曹操已基本平定荊州,並在長阪擊敗劉備,因此,不再存錄張松。

張松因此憤憤不平,回到益州後,力勸劉璋不要倒向曹操。

此後,張松又力助劉備入川,深刻影響了天下格局。

單以才能而論,長期跟荀彧、程昱、賈詡等人打交道的曹操,看不上張松,似乎也算正常。

只是,因此引發劉璋立場的變化,乃至整個天下形勢的變化,恐怕是曹操思慮不周了。

正如習鑿齒所說: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豈不惜乎?

除此之外,曹操還錯過了一些人才。

比如,曾經跟馬騰一起歸順,並曾參與過對袁尚作戰的馬超;寧死不降的審配等人,無法一一展開討論了。

總的來說,曹操一生以愛才聞名,但他仍然錯失了許多人才。

他全力拉攏陳宮、劉備、關羽,但人各有志,有的人怎麼拉也拉不攏。

他未及時發現黃忠這樣的將才,似乎也說明:年齡不小,名氣未大的人中,未必沒有可挖掘之材。

他一時大意,賦予劉巴不適當的任務,不周全地對待張松,都使他錯失人才,甚至錯失改變天下格局的機會。

即使你是曹操,你也不可能團結所有你想團結的人。

所以,如果有人背叛你,你也不必過於傷心。

即使你是曹操,你一時大意,也可能錯失人才,以及人才帶來的機遇、資源。

所以,保持頭腦冷靜和謙遜態度,是團結人才的基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