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諸葛亮北伐魏國之時,由於馬謖的剛愎自用,導致街亭被失,北伐失利。而魏延也是諸葛亮一生之中十分防範之人,此人激進好戰,不適合做一個將領,因此沒有得到諸葛亮的重用,諸葛亮至死都對其留有一手。但由於惜才,諸葛亮還是將魏延留在了帳下。雖然魏延、馬謖二人都可以稱得上是諸葛亮錯用之人,但是其實諸葛亮一生之中用人最大的失誤,並不是此二人,而是其一直重用之人——姜維。
姜維,本為魏國將領,卻由於被主帥馬遵所疑而將其拋棄,姜維不得已只能投降於蜀漢。馬謖失街亭後,一向孝順的姜維不得已只能與自己的親人分隔兩地,於蜀地過著孤苦無依的生活。因此,姜維北伐之心甚重,這也為後來的蜀國滅亡埋下了伏筆。
姜維歸順諸葛亮後,諸葛亮大喜,重用姜維,並將自己的一生才能傾囊相授,希望在自己死後,姜維能成為接替自己成為蜀國的輔國大臣。然而,諸葛亮這一次卻是看走眼了,姜維之才或許只能當一個戍邊的大將,但是輔佐朝政,卻並非他所擅長。
姜維在蜀國做了這麼多年的重臣,其最大的失誤主要集中在兩點:戰略而言,不該頻繁用兵,九伐中原;戰術而言,不該「斂兵聚谷」,放棄險要。這跟直接拋棄漢中差不了多少。
首先來看第一點,從公元235年到公元263年,姜維曾經發動了九次北伐戰爭,其中多以失敗告終。即使少有的勝利,也未曾將魏國一舉拿下,最終只是帶著當地的百姓一起回到蜀地。
倘若戰爭的勝利用攻陷城池來進行衡量的話,可以說,不論哪次的戰爭,姜維都可以算是失敗的。同時,長時間的頻繁用兵,導致了蜀國的國力大減,經濟水平大大降低,國內青壯年勞動力衰減,百姓的生活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可以說是勞民傷財之事。
再來看看第二點,就每次姜維北伐的戰術而言,他都採取了「斂兵聚谷」,放棄險要的政策。此政策就是將魏兵引進漢中盆地,而在各個據點埋下重兵,希望能夠在魏兵久攻不下疲憊之時,將其一舉擊滅。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劉禪寵幸宦官黃皓,姜維欲設計除之,卻未成功,最終反而為其所記恨,使得自己的北伐策略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最終「斂兵聚谷」,放棄險要的策略無法實施而失敗。
因此,不難看出,或許姜維本來是能有能力的將領,但是他確實不擅長於處理朝廷間關係,不善於制定大的作戰計劃。同時,思鄉心切、思母心切之心也使得姜維制定作戰計劃之時操之過急,最終引來了蜀國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