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最失敗的兩個決定,放了該殺之人,殺掉該放之人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一生最失敗的兩個決定,放了該殺之人,殺掉該放之人

一個人不一定會成功,但是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只要你是一個人,那你肯定會犯錯誤。但是如果你只是一個平凡的人,那你犯的錯誤影響最多的只能是你自己,最多也是波及另外少數幾個人。但是如果你是一個核心人物,或者說英雄的話,那一旦犯錯影響的可能會是一個計劃甚至還會將國家賠進去。今天要說的人物三國時期非常重要的一個人,他可以說是料事如神,臨危不亂,彷彿是一個將天下大勢手握掌心的天才,那就是諸葛亮。可是即便是聰明如天才,他也有放錯的時候。有一個錯誤是他不得已而為之,而有一個則是因為他憑個人決斷而犯下的錯誤。

諸葛亮的一生可以用傳奇來形容。他掌握天下大勢卻並不想插手其中,其實後來實在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才出山做他軍師為他出謀劃策。只是即便是這樣的天才人物也做了兩個不應該做的決定,第一個就是殺掉不應該殺的人,第二個就是放走了該殺之人。

第一個不應該殺的人,那就是馬謖了。當年諸葛亮費盡心思策劃了北伐,所有人都知道這場戰役的重要性,基本上蜀軍是嚴正以待。可是在守衛街亭問題上,諸葛亮和當時擔任要職的馬謖發生了一件衝突,兩個人產生了不同的方略計劃。

明面上馬謖雖然聽取了諸葛亮的指揮,可是等到他和軍隊到達街亭的時候,卻是一意孤行的使用自己的戰爭方略。結果就到這街亭失守被敵方所奪。馬謖失敗後,回到軍營向諸葛亮負荊請罪。本來馬謖可以逃過一命領軍罰就可以了,可是馬謖前往街亭時與諸葛亮立下軍令狀,最後,即便是諸葛亮非常看重馬謖也不得不遵守軍令狀上所說的殺掉馬謖來保證軍紀的順利施行。

可是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非常不捨得殺馬謖的。畢竟馬謖這個人是非常有才能, 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可是後來只能遵守軍紀上所說的以死謝罪。於是,歷史上之後出現了這麼著名的一幕,諸葛亮揮著眼淚殺死了馬謖,其實想想也是挺痛心的。如果當時馬謖沒有被殺,繼續在戰爭中發揮自己的作用,那可能歷史就會被重改吧。

諸葛亮另一個錯誤就是放了該殺之人。這個人就是楊儀,可能有許多人對這個歷史人物不太清楚。不過小編的說的就是他是一個確確實實的小人,要知道為什麼小編也這樣說,那是因為在歷史的記載上就連孫權也明確表示過楊儀是個小人,想想一個身在蜀軍的人被吳國老大這樣看,這個小人名氣得是多大啊。

楊儀的小人主要體現在注重權勢。在諸葛亮去世沒多久後,楊儀自認為 自己在戰爭中立了功有了一點點小成就就可以取代諸葛亮宰相這一職位,只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回去之後,雖然說是升了職,可卻是一個虛職,沒有多大權利和地位。當時是蔣琬取代了諸葛亮的職位,這就讓心高氣傲的楊儀看不過去了,他當場就不管不顧的說要是早知道是這結果,他就趁諸葛亮還未死的時候就是投奔曹操,這樣你們幾個無能之輩肯定已經不能再坐在這個地方來評論我了。這話讓當時的將軍費禕聽了直接就暈了,費禕想都沒想到在自己的軍營中還存在一個如此奸詐有二心的小人,當場殺他的心都有了。其實在諸葛亮還未去世的時候就對楊儀這個人有所警覺,只是還沒來得及做什麼就去世了,結果只能放了他一馬。

其實話說回來,當時孫權罵作小人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楊儀,另一個則是魏延。只是魏延沒有楊儀的命那麼好,在諸葛亮病逝之前就下了一道命令,這就導致軍營中的人都覺得魏延有問題。諸葛亮病逝了,對兩個人也管不到了。後來楊儀跟魏延的矛盾愈演愈烈,又因為楊儀這個小人的挑撥離間,楊儀跟魏延終於是矛盾激發,兩軍開戰,就因為這個原因別人都覺的是魏延要謀反了,最後被他人所殺,處理了這個他們以為謀反賊人。可以說,魏延死的非常的冤枉。但是諸葛亮一直以來對魏延就不太喜歡,也就是說有了偏見,也就導致他人對魏延也有了偏見,所以讓他最後落了一個這樣的下場。

這就是諸葛亮犯下了兩個錯誤。如果沒有這兩個錯誤的話,三國歷史會不會重改呢? 這個只能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中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