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袁紹的失敗,是因為廢長立幼導致的,因為袁紹有了這一步廢長立幼的動作,使得在袁紹死後,袁譚與袁尚因爭奪袁紹的繼承人之位內鬥嚴重,才會導致後來袁紹勢力的破滅。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是的,關鍵原因還是在這裡!
實際上,袁紹的失敗,主要是在袁紹已經完成托孤合法的情況下,其勢力中幕僚的矛盾,如如辛評、郭圖對袁譚的影響。當時袁紹的謀士參謀團可以分為三大派系,其中袁紹去勃海時,就投奔袁紹,成為袁紹心腹的逄紀、許攸是一派;袁紹為討董盟主時投奔冀州而去的穎川辛評、辛毗、郭圖、荀諶等是一派;袁紹在接管冀州後,接管的韓馥州府人才,入冀州沮授、審配、田豐等是一派。審配在坐鎮鄴城時,與逄紀、辛評和郭圖等人不和,因此審配支持袁尚時,辛評與郭圖則直接支持了袁譚,這才有了後來繼承人之爭。
而在袁紹還在世時,這些派系之間的矛盾就已經出現了。在南征曹操之初,督各路兵馬的本應該是沮授,然而在郭圖的挑撥之下,袁紹又讓穎川的淳於瓊、郭圖分了沮授的軍權。當時冀州別駕從事田豐反對南征而讓袁紹打入獄,在官渡戰敗後,冀州士兵懷念田豐,袁紹卻聽信了逄紀的讒言而將殺害了田豐。而在官渡之戰時,許攸的家人在鄴城違法,當時冀州審配嚴懲不貸導致許攸叛逃,使得曹操絕境逢生,大將淳於瓊也因此陣亡。
可見在袁紹在世時,辛評、郭圖和袁譚雖然有成為繼承人的想法,但不敢造次,而在袁紹去世之後,他們就開始謀劃爭奪繼承人的事情了。而袁紹手下的謀士參謀集團正因為心不齊,才會影響了袁紹的判斷,最為關鍵的是,他們直接逼反了許攸,讓曹操有了可乘之機,這才有了火燒烏巢之事,不得不說,若這些謀士參謀能團結一心,內部一致對外,只怕曹操根本沒有獲勝的機會。
後世往往只看到了袁紹廢長立幼,而忽略了袁紹手下謀士參謀集團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俗話說:團結就是鋼,如果一個團隊裡出現了爾虞我詐,互相不信任,何來團隊凝聚力,更不要說打勝仗了,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