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的敗亡是曹操造成的,他是如何評價袁紹的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袁紹的敗亡是曹操造成的,他是如何評價袁紹的呢?

袁紹的垮台,很多人認為原因是曹操,曹操是如何評價袁紹的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這段話雖出自《三國演義》,是羅貫中藉著曹操的口說出來的,但有史料記載,曹操也確實說過類似的話,羅貫中只是把這些句子整理了一下,編成了段落說出來了而已。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袁紹這個人,膽小怕事,有點謀略做事情卻不果斷,想幹大事又惜身,看到一點蠅頭小利就不要命了,這種人怎麼是英雄人物呢?

作為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作為擊敗袁紹的對手加發小,曹操的解釋自然很有權威性,但是如果我們對曹操的話細加分析,就會發現其實曹操說的並不對。

首先袁紹這個人並不膽小,比如公元189年董卓要廢掉少帝劉辯,另立劉協為帝,當時在朝堂上根本就沒人敢反對,只有袁紹站了出來表示反對,於是董卓就威脅袁紹說,難道你就不怕我手裡的寶劍嗎?董卓說出這話,就是有要殺他的意思了,不想袁紹卻絲毫不懼,立馬回道,難道天下就只有你手上有寶劍嗎?說著就要拔出劍跟董卓幹起來了,在這個事件中,袁紹始終都沒認慫,最後還揚長而去;

又如公元191年的時候,袁紹跟公孫瓚之間爆發了界橋之戰,當時袁紹的部隊以步兵為主,公孫瓚的部隊以騎兵為主,而公孫瓚的騎兵是相當厲害的,主要用於對付匈奴,在當時叫白馬義從,後來劉備手下著名的大將趙雲被稱為白馬將軍,那個時候趙雲就在公孫瓚的部隊中。有一次公孫瓚的2000多白馬義從就包圍了袁紹,而袁紹這邊人很少,他身邊的人就勸袁紹躲到牆後去,站在前線危險,可袁紹卻絲毫不懼,親自站在一線指揮作戰,最後將包圍他的白馬義從給打跑了。

曹操對袁紹的評價其實並不對

從這兩件事中,我們絲毫看不出袁紹是個膽小的人,反而會覺得袁紹是個非常勇敢的人。

我們再說說第二點,好謀無斷,雖然說在官渡之戰中袁紹犯了很多錯誤,但是在官渡之前,袁紹一生都在征戰沙場,從未輸過,而且幾乎每一仗都是他親自打的,也是他親自指揮的,一個在戰場上的常勝將軍,怎麼可能是個好謀而無斷的人呢?公孫瓚也評價袁紹「袁氏之攻,似若神鬼」,就是說袁紹在進攻他的時候那個路數就跟鬼神一樣,公孫瓚根本就摸不清路數。所以要說袁紹好謀無斷,這點其實也說不通。

最後的那句「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基本就是在鬼扯了,這些其實都是人性,是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的,即便是曹操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老曹在攻打張繡的時候,張繡向他投降,老曹就大搖大擺地進了宛城,進城後發現張繡的嬸子不錯就搞到手上風流了一夜,不過那一夜老曹也是損失慘重,張繡就乘機向老曹發動突襲,老曹的大兒子曹昂、大將典韋都在一戰中戰死了。老曹為了一時的美色就忘乎所以,還損失了兒子和大將,老曹身上不也有「見小利而忘義」的毛病麼?所以這點還是說不通。

那麼袁紹的失敗既然不是曹操所說的那樣,那袁紹究竟為何敗了呢?

袁紹主要敗在了官渡之戰,而在官渡之戰中有個非常關鍵的地方,就是袁紹的謀士參謀許攸投靠了老曹,給老曹帶去了大量的軍事機密,比如袁紹的糧草存在了烏巢,烏巢附近的佈防情況等等,老曹得了這些情報,才能率領一支輕騎兵隊伍去突襲了烏巢。

其實突襲烏巢並沒有奠定曹操的勝局,哪個時候袁紹手上還有十一二萬的部隊,曹操手上是三四萬部隊,在兵力上袁紹還是明顯佔優。要說袁紹是因為沒軍糧了導致的崩潰,其實也說不通,因為袁紹有青、並、冀、幽四州,有一個非常穩定的大後方,即便烏巢的糧草沒了,他還可以從後方再調過來。而且許攸在見曹操的時候,就問過曹操還有多少軍糧,一連問了好幾遍,最後逼得曹操坦白,其實那會曹操也沒軍糧了。

那麼同樣在沒有軍糧的情況下,為什麼單單是袁紹這邊崩潰了,而曹操卻沒有崩潰呢?後來我們也知道,在烏巢被襲後,袁紹就派了大將張郃、高攬去攻打曹操,張郃和高攬打不下曹操,回去又怕袁紹責罰,就索性投降了曹操,在張郃、高攬投降後,袁紹大軍才真正出現了崩潰,最後袁紹帶著800騎兵狼狽逃走。

所以我們分析官渡之戰,其實袁紹的優勢非常大,不僅兵力上絕對佔優,在後勤補給方面也是絕對佔優的,之所以會輸給曹操,其實關鍵在於許攸、張郃和高攬的背叛,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曹操這邊沒有人去投降袁紹,而袁紹那邊的人會去投降曹操呢?

或許你會說這是因為袁紹凝聚力不行,在凝聚力方面,袁紹或許不如曹操,但袁紹的江山也是自己一刀一槍地打下來的。雖說袁紹家族四世三公,袁紹本人是個官二代、富二代,但袁紹是他的老爹袁逢和一個丫環生的,如今北京人罵人喜歡說你丫的,其實就是這個意思,就是罵你是丫環生的,說白了袁紹是庶出,與他的弟弟袁術就是天壤之別,袁術是袁逢的正妻所生,是嫡出,所以家產基本都給了袁術,袁紹基本是白手起家的。袁紹手下的大將顏良、文丑、張郃、高攬以及謀士參謀沮授、許攸、郭圖、逢紀、田豐這些人也都不是白給的,而是一個一個延攬過來的,如果說袁紹是個沒有凝聚力的人,也是完全說不通的。

其實獻帝是個關鍵

而袁紹真正的敗因就在於他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我小的時候看《三國演義》,其中對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作用並沒有在意,但似乎「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很重要,後來經過一些研究才發現這點還真的很重要。當時來說,漢朝已經存在了400多年,在這400多年中,漢朝始終把劉家江山這個正統的觀念灌輸到了士大夫階層當中,劉家的正統其實早已深入人心。雖然我們也知道漢獻帝劉協就是曹操的傀儡,但好歹皇帝就在他手中,所以曹操在當時來說就是正統。

不僅袁紹那邊的人投靠了曹操,後來劉表死後,當曹操出征荊州的時候,劉表手下的人立馬想到的就是投降曹操,雖然荊州的勢力並不弱,也能跟曹操比劃幾下;當曹操打到江東的時候,以張昭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首先想到的也是投降曹操,他們是懼怕曹操的實力嗎?實力因素是有的,但這裡面更大的關鍵還是在於曹操所代表的正統。

再比如說曹操的重要謀士參謀荀彧,他也是為正統所感召而投了曹操,荀彧出於穎川,他就把當時穎川的大量名士都薦給了曹操,如郭嘉、司馬懿、陳群、荀攸這些人,都是荀彧推薦的。後來曹操要當魏公,荀彧就知道曹操有取代漢朝自立的打算,荀彧也因此跟曹操鬧掰,最後抑鬱而死,從中我們就能看出,荀彧投靠曹操,其實投靠的並不是曹操本人,而是曹操所代表的正統。

所以對於士大夫來說,手裡能捏著漢獻帝劉協,代表正統,在當時來說影響何其之大,「挾天子以令諸侯」,是那個時代真正的凝聚力。

而袁紹正因為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他的充其量也就是個軍閥,他手下的人跟著他混,無非就是希望袁紹將來能做大做強,跟著袁紹喝湯吃肉,雖然也有凝聚力,但跟曹操正統的凝聚力比起來,根本是不能比的。

既然「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麼重要,那為什麼袁紹沒有這樣做呢?是他沒機會嗎?其實在漢獻帝劉協剛跑到洛陽的時候,袁紹與曹操都有機會把漢獻帝劉協迎到自己的地盤上去。而且,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還是袁紹的謀士參謀沮授,那麼袁紹為什麼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呢?

其實要弄明白這點,我們還要從袁紹的經歷說起,當初董卓亂政的時候,袁紹反對的就是獻帝取代少帝。後來董卓為了坐實獻帝取代少帝這個事,就乾脆殺掉少帝,這樣一來,靈帝也就只有獻帝這一個兒子,獻帝取代少帝的事情就生米成熟飯了,但即便事情到了這個份上,袁紹還是沒認獻帝。之後袁紹帶著十八路諸侯建立反董卓聯盟,其實反的也是獻帝的朝廷,後來反董卓聯盟散伙後,袁紹也還是不承認獻帝,甚至一度想擁立宗親劉虞為帝,還被劉虞拒絕了。所以既然之前袁紹一直反對獻帝,卻又要把獻帝迎到自己地盤,並尊其為帝的話,對於袁紹來說,這得有多尷尬呢,完全是打臉了。

不過只是用打臉來解釋袁紹沒有迎漢獻帝劉協,也不完全說得通,袁紹或許可以臉皮厚一點,打臉就打臉吧,反正得了個巨大的好處,丟些面子又算什麼呢?其實袁紹沒有迎獻帝,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就在沮授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袁紹身邊的其他謀士參謀都是反對的,反對的理由是很能站住腳,那就是迎獻帝的代價太大。

其實獻帝並不好伺候

如果袁紹把皇帝迎到了身邊,皇帝要袁紹去做什麼事情,袁紹究竟是做還是不做呢?而袁紹要幹一件事,如果皇帝反對,那袁紹究竟是干還是不干呢?如果袁紹即不聽皇帝的,也不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幹,那袁紹就會成為一個權臣,袁紹的身邊就可能出現王允、呂布那樣的人,最後就有可能遭遇董卓的下場。即便利用獻帝最後得了天下,那袁紹究竟是篡位還是不篡位呢?如果篡位就會跟曹操一樣,成了亂臣賊子,變成一張大白臉面對千秋萬代,被人唾罵。而袁紹作為士大夫來說,他是要臉的,雖然獻帝是個巨大的利好,但也是個燙手的山芋,所以袁紹才最終放棄了獻帝。

而迎接獻帝的曹操呢?表面上得了個巨大的利好,其實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首先漢獻帝劉協其實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並不是因為把漢朝獻給了曹魏才得了獻這個謚號,獻這個謚號本身就是聰明睿智的意思,當初董卓一眼就看上了獻帝,覺得獻帝聰慧過人,董卓其實並沒有看走眼。

我們縱觀獻帝的一生,他一直就是個傀儡皇帝,從來就沒有實權,可他就利用皇帝這個身份,還搞出了很多事情。比如董卓時期,獻帝就跟王允、呂布這些人搞到一起,搞掉了董卓的老命。後來到了曹操那裡,還搞出過衣帶詔事件,讓董承和劉備拿著詔書去討伐曹操。還有一次,曹操去接見獻帝,在進宮的時候只有曹操一人前去,守衛的禁軍則站在一旁全副武裝,如果當時獻帝跟那些禁軍串通好,是可以隨時要了曹操的命的,曹操形容那次覲見獻帝,嚇得「汗流浹背」,汗流浹背這個成語也是這麼來的。此後,曹操就沒去見過獻帝,而是採取通信的方式與獻帝聯繫。可以說,獻帝給曹操製造了很多麻煩,曹操也是咬著牙跟獻帝打了一輩子的交道,這其中的滋味其實也是很難受的。

所以總的來說,袁紹家族的垮台,並不是袁紹的能力不如曹操,相反袁紹其實是個能力相當強的人,袁家垮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沒能迎接獻帝,沒能代表正統,在凝聚力上遠不及曹操,才最終被曹操所擊敗。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