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三國網小編,說起諸葛亮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四月二十四日,六十三歲的漢昭烈帝劉備,在經歷了夷陵之戰的重大失敗後,心力交瘁身染重病,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歷程。劉備的死是蜀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蜀漢銳意進取的開拓進程戛然而止,進入風雨飄搖的動盪時期。
無論後人對於諸葛亮的才能予以如何肯定,事實證明,劉備在蜀國的地位與影響力是無人能夠取代的。得知劉備的死訊,蜀漢的南中地區的地方豪族紛紛蠢蠢欲動,意圖脫離蜀漢,割據稱王,一場極大的危機在醞釀之中。
三國時代的南中地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帶。南中地區遠離中原,是多個部族雜居之地,山嶺縱橫,河流密佈,地形與民情均頗為複雜。劉備在世時,蜀漢憑借強大的軍事壓力,借助當地的地方豪族與酋長雍闓、高定、硃褒的勢力,還能勉強維持對此地的統治。
南中雖然遼遠但並不荒僻,氣候溫暖濕潤,是個物產豐饒的寶地,《華陽國志》記載,「其地富產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給軍國之用」,富產金銀礦藏、耕牛戰馬,是蜀國重要的後勤物資補給重地。三國之中,數蜀國的面積狹隘、資源緊缺,因此南中地區也一直被蜀漢視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但劉備一死,南中各郡縣的地方豪族們立刻心懷二志,想要乘人之危,擁兵自重。南中豪族雍闓,「恩信著於南土」,在當地威望極高。劉備死後,他接連兩次驅逐蜀國委任的南中太守,並暗中與孫權互通聲氣,謀反之心昭然若揭。蜀漢中都護李嚴寫信勸慰雍闓,反而遭到他的嘲笑。
南中牂牁太守朱褒,也與雍闓暗中勾搭,南中地區形勢緊張。諸葛亮對此高度重視,於是派遣益州從事常房,趕赴南中地區視察當地情況,安撫當地百姓。
常房是個忠誠正直之人,他來到牂牁後,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調查,認為牂牁太守朱褒確實有重大謀反嫌疑。於是常房當機立斷,把朱褒手下的一個主簿拘捕,經過審訊後,此人如實供出了朱褒勾結雍闓、圖謀造反的實情。
朱褒一看事情敗露,於是來了個一不做二不休,指揮部下圍攻並殺害了常房,還倒打一耙,「誣以謀反」,向諸葛亮誣告常房謀反。
諸葛亮接到稟報後,立即做出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之事:「誅房諸子,徙其四弟於越雋,欲以安之」,按照謀逆大罪追究常房的責任,把常房的四個兒子全部斬殺,還把常房的四個弟弟流放到南中的越雋,任由當地那些豪族處置,想以此安撫南中豪族。
這件事,堪稱是諸葛亮一生犯過的最不可原諒的一個嚴重錯誤。如裴松之所說:「房為褒所誣,所宜澄察,安有妄殺不辜以悅奸慝?斯殆妄矣」,認為諸葛亮此舉大錯特錯,明知南中豪族謀反迫在眉睫,常房是含冤被害,不僅不明察秋毫為常房恢復名譽,反而把常房的四個兒子無辜殺害,以此取悅安撫南中豪族,簡直是荒謬絕倫。
諸葛亮的本意,大概是考慮到劉備新喪,蜀國大局不穩,外部又有魏國吳國虎視眈眈,因此急於穩定大局,不想在蜀國內部挑起內戰。但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南中豪族的謀反已經箭在弦上,根本不是隱忍退讓所能解決的。
諸葛亮的姑息妥協,並沒有起到絲毫作用,反而被南中豪族認為蜀國軟弱可欺,不久之後「南中皆反」,掀起一場大規模的全面叛亂。諸葛亮只能面對現實,大舉出兵,「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一番鏖戰之後才平定南中,成了他一生的輝煌戰績之一。但蜀國忠臣常房含冤被諸葛亮殺害的家人,卻被世人遺忘,令人一聲歎息。